混得不好最好不要回老家

混得不好最好不要回老家

混得不好最好不要回老家,有很多毕业生都会选择先去大城市奋斗,但是在大城市工作是很累的,很容易就混不好,但是很多人就算混不好也不回老家,混得不好最好不要回老家是什么原因。

混得不好最好不要回老家1

第一、小城市工作机会少,不好找。

小城市,因为各种物质条件的限制,能提供的岗位和工作机会,比较少。特别是现在大城市的热门行业,如高端制造、软件类在小城市几乎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有人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城市能找到的工作,小城市基本也有需求。可是小城市那点可怜的需求,早就有很多人惦记着,很难轮到你。

第二、小城市的工作竞争更复杂,关系网更错综复杂。

与大城市工作压力不同的是小城市,很多工作,背后都隐藏着或深或浅的关系网。评判工作好坏的标准,不但要看你工作做得好不好,还要看背后的复杂人际关系处理得妙不妙。

走进办公室的第一天,就要面对整个关系网。或许一件很小的事,就能在办公室,引起轩然大波,身后没背景、没关系,单靠工作努力可能混得比大城市还差。只有体会过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复杂。

第三、邻里的之间的闲言碎语。

首先,家人辛辛苦苦付出,供你上大学,读研读博,在你上学的时候可能你是家人的骄傲,邻里羡慕的对象,小辈们的榜样,本想着你能衣锦还乡。可你却灰溜溜地回来家人怎么想,怎么看。

其次,之前邻里之间的榜样,现在回去做着和他们孩子一样的工作,甚至更差的工作,他们会认为之前你家人都在吹牛,会否定你之前取得的所有成绩,还要踩上一踩。越来越多的闲言碎语会要你和你的家人倍感煎熬。

第四、希望和不甘心

人不能没有希望,哪怕已到中年,仍不甘放弃自己的理想,奋斗这么多年,或许再坚持一下,下一次的好运就是我们的。

接下来的安排,永远是最好的安排。回到老家就代表我们无条件的投降,无条件的放弃之前所有的努力和付出,不愿回老家,就是我们自己还抱有希望,对过往的不甘心。

混得不好最好不要回老家2

一线城市混得不好,为什么还不回老家?

行业氛围

毕业以后,因为自己专业的关系,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行业,走上岗位之初,或许你会瞻仰周边有工龄的同事,为什么还有这个东西,我不懂啊;为什么这个东西是这样做的;这个活儿为什么可以干的这么漂亮?...... 千百个疑问,时时刻刻提醒你要去学习,去掌握。就是在你进行主动学习,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一个“行业氛围”形成了,同事间会对本行业的新闻,技术进行杂谈,交流想法做法,改进过去做的不妥的地方,调整对未来的一些规划,进而实践心中的想法,每个人的进取心看起来都那么强,偶尔还开着业内人士才懂的玩笑,大家对行业发展的关注度很高。有时会想,或许这才是你所畅游的天地,喜欢的模样。

便利性

现在一线城市的生活实在太便利了:

出门地铁、公交、滴滴打车、优步;

商场购物刷卡、优惠券、支付宝、微信支付;

吃饭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

团购优惠大众点评,美团.......

互联网说白了,就是一个服务业,服务着大众。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诞生,我们的.生活就会越便利,而这些企业的推广运营,往往首选一线城市。

薪资

记得以前任职的一家公司的人力专员叮嘱我说,请不要把你的薪资告诉给别人。这确实是一个敏感话题,但这人力的希望,终究不太可能。一线城市的薪资水平固然要高于二三线城市。在一线城市拿着感觉还不错的月薪,每逢周末约约同学聚餐,定时为自己增添衣物,研究着这个保养皮肤的方式是不是正确...... 在目前一线城市的薪资水平看来,这些事儿做起来不在话下,生活还可以过的很小资。回到老家呢?薪资还有一半吧?还可以多吃几顿大餐吗?还可以多去KTV唱歌么?不不不,你得悠着点了,要不然手机话费都没能充值了。

确实,如果对比这几个点,回到老家,确实稍逊一筹。行业氛围的落后导致了讨论交流不是很顺畅,而且夹杂着更多的因素,比如人情世故,有可能不再很单纯关注这个行业的发展。互联网的便利虽然已经开始融入二三线城市,但是要赶上一线城市的步伐,这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至少现在看来,这种便利性还不够普及。薪资这个问题,大多人的心理肯定是越高越好,选择了回归故乡,这个折扣可是不小,你能接受么?

混得不好最好不要回老家3

湖北一个小伙子,因为自己觉得“混得不好”,整整15年没和家里联系,更别提回家看看了。这个小伙子也因此被注销户口。感人的故事,常常有一个大圆满的结局。近日,因为办理一张临时身份证,重庆民警得悉这一情况,最终通知了小伙子家人。时隔15年后,一家人终于团聚。相见时,父子俩激动地抱在一起,久久不愿松开。

类似这种恐归的新闻,几乎年年都有发生,而且不是个别现象。一招聘网站发布的《春节基层打工领域调查报告》称,37%的受访者2014年过年不回老家,“混得不好,不好意思回家”的原因占到其中的47%。前段时间,《人民日报》也关注了这一现象。一时间恐归者成了“新闻人物”,“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也成了一句流行语。

对于恐归者的劝慰,基本上都是基于人性、人情而来的。现实中虽然有不少父母对孩子有着很高期望,但“可怜天下父母心”,即便孩子一无所有,父母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回来。在春节这样的节点上,团团圆圆是最大的幸福,望断天涯是最大的痛苦。游子们应该放下包袱,尽量选择回家过年。即便你混得很差,最起码还有家,还有家中暖暖的爱;即使你身无分文,起码带回了亲情,给父母带回了希望和幸福。

这种心灵鸡汤式的劝慰当然有道理,值得恐归者用心体会。但恐归这不只是个人问题,也还是社会问题,真正走进恐归者的心灵,去倾听他们的忧和他们的盼,会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多数恐归者来说,“恐”的不是家人而是亲戚朋友和乡里乡亲。他们考虑的不仅是自己的面子,还有父母的面子。

现代社会在带来大量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无机会主义者。正如歌中所唱,“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精彩中也有许多无奈”。精彩属于一部分人,无奈也属于一部分人。一起背上离家的行囊,几年后有人很风光,有人很落寞。在平时可能还看不出来,但春节是把刀,一下子裁出了人生的不同。

有人讲,平时感觉还好,一次春节回家突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用。特别是两个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努力读书上大学的,没赚到钱回家备受冷落;没考上大学的,却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发财了,开着豪车回来了,于是就成为全村的焦点。而且常被拿来对比,在指指点点中备受打击,甚至连累父母脸上无光。

这种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社会认识问题,不是简单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能够化解的。在一些人眼中,财富、权力成了成功的唯一标签。在城里有没有房,有没有一官半职,有没有自己的车,这都是成功的标尺。现在有些农村,每到过年就会成为豪车的“展示厅”,有些人不管千山万水,都要开车甚至借车回家过年,也体现了这种“面子文化”。

由此不难看出,春节恐归不只是个人原因,回家过年也是一道社会考题。这种社会问题,特别是成功观问题,同样甚至更值得现代人思考。在这样的文化心理背景下,那些听起来很是动人的心灵鸡汤,未必能够真正走进恐归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