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这个哲学论题的出处

你举的论题其实是来至一个概念相同的思想实验。英语的原文是“If a tree falls in a forest and no

one is around to hear it, does it make a sound?” 以下是来至维基百科的资料:

“假如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而没有人在附近听见,它有没有发出声音?”是一个哲学思考实验,提出关于观察和现实知识的问题。

哲学家乔治·贝克莱在1710年的《论人类知识的原则》中提出:“可是你问,对我来说肯定没有什么比想起树木更容易,举个例子,在一个公园里......而没有任何人在附近感知它们......意识里头的东西只会在被感知的时候存在;所以树木在公园里......的时间不会比有人在附近感知它们的时间长。”不过,事实上贝克莱从没有就“假如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的问句写过片言只字。

二十年后,William Fossett在思考意义的出现时提到贝克莱的例子:“扯开(自然世界的)纱线,布上的图案样式就会消失。设计其实是在于裁缝如何安排纱线的排列:这样放那样摆,依照着当下时尚的要求。......说某些东西是有意义的,就等于说我们做的安排就是那么样;我们把它怎么理解,以及我和你理解出什么来,可能,举个例子,跟一只猫的有所不同。假如一棵树在公园里倒下而没有人在旁边,它就是无声的、不可见的、没有名字的。要是我们都会消失,世上就不再有树;所有的意义都会跟我们一起消失。除了猫儿们的,当然。”

好些年以后,出现了一个类似的问句,但不清楚是否来自贝克莱;1883年6月的《The

Chautauquan》杂志这样问:“假如一棵树在一个没有人的岛上倒下,那里会不会有任何声音呢?”他们接着回答说:“不会。声音是一种当空气或其他物件移动导致耳朵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应。”以

上说法似乎暗示了这个问题本身是从纯粹科学角度出发,而非哲学性的。一年之后,《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进一步证实这个问题的技术性,其哲学部份仍未被留意。该杂志将用词稍作修改,问道:“假如一棵树在一个无人居住的岛上倒下,那里会不会有任何声音呢?”然后给出一个更技术性的答案:“声音是震荡,通过耳朵的机制传达到我们的感官,在我们的神经中枢里才被感应为声音。树的倒下和任何其他骚动都会产生空气震荡。假若没有耳朵在听见,那儿就没有声音。”

这个问题现有的措辞似乎是源自1910年由Charles Riborg Mann和George Ransom Twiss撰写的《物理》一书。书中问道:“当一棵树在一个孤寂的森林里倒下,没有动物在附近听见, 它有没有发出声音 ?为什么?”连同著其他各式各样的问题,这问句其实是为了测试读者对一个章节的理解而提出的,所以,是纯粹从物理学角度出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