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有哪些习俗
仙居民俗之仙居板凳龙
板凳龙又称梅竹灯, 是元宵传统习俗之一,起源于江浙地区,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
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南宋,随着迁都,舞板凳龙的习俗也传到了浙江省仙居县等南方许多地方,杭州河上、仙居曹店和江西婺源等地的板龙灯更有特色,而仙居曹店板龙场面最为壮观。每逢春节、元宵,舞龙队敲锣打鼓,穿村绕庄地游行,给传统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仙居板凳龙制作精细,气势雄伟,别具一格。它由龙头、龙段(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采用木板、竹片、白纸和各类花纸作为制作材料。龙身每段用6寸阔、8尺长的木板作底座,两端凿圆孔,用1尺多长的木棒连接,既可直线行走,又可左右盘旋。龙头、龙身、龙尾的骨架均采用竹篾做成,再糊上白纸和彩纸,龙头制作尤其精美,一般要饰以龙须、龙眼、龙眉、龙角、龙珠、画上龙鳞、龙鳍和彩云等花纹图案。制作板凳龙无固定艺人,均由村民目睹口传,代代相传。制作龙身时,根据自愿,通常是一个劳动力一段,众人动手,各显神通,体现了这是一项全民参与的运动项目。龙头是整条龙的关键部分,挑选技艺较高的村民联手制作。每段龙身点燃两支蜡烛,远望是鳞,近观是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曹店村的板凳龙一般都在300段以上,板凳龙长达六百多米,表演起来蔚为壮观,让人叹为观止。
仙居花灯
在仙居,闹花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每年元宵闹灯,一村闹花灯,闹遍四邻村,平时还有庙会迎灯、重大庆典灯会等活动。闹花灯已成为仙居民间主要的风俗传统,而针刺无骨花灯则在传统的灯会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中华第一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