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细节
贝多芬的童年是在父亲的严厉教育下度过的,这使他变得倔强、敏感、激动。22岁时,他开始在维也纳生活。第三交响曲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之间,标志着他创作的成熟。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广泛的题材,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许多管弦乐序曲,小提琴和大提琴奏鸣曲。被已故佛祖称为“音乐圣人”、“交响乐之王”。
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体裁广泛,数量众多。在器乐领域,包括9首交响曲,11首管弦乐和戏剧配乐,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和其他形式的合奏,32首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和变奏曲。
在声乐领域,涉及歌剧、清唱剧、弥撒、清唱剧、合唱幻想曲以及大量的艺术歌曲。声乐领域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费德里欧》、《D大调弥撒曲》、《给远方爱人的声乐套曲》等。
交响曲是贝多芬九部交响曲中思想发展和艺术追求最集中的体现。贝多芬的交响曲内容丰富多样,规模宏大,比海顿和莫扎特的要复杂得多。最突出的就是它的尖锐矛盾、英雄主义和积极因素。
音乐形象总是在矛盾冲突和对比中展现。在技法上,发展了奏鸣曲式和交响组曲,扩大了奏鸣曲式各部分的音阶,增强了对比性和戏剧性。作为中心部分,展开部分更为激烈,比如第三交响曲的展开。
贝多芬的交响曲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英雄性和戏剧性,这是他创作中最基本的方面,如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二是生活习惯化、抒情化,如第一、第四、第八交响曲;第三,弥撒和舞蹈,比如第七交响曲。
除了交响乐,钢琴作品在贝多芬的创作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他一生都在创作钢琴作品,最重要的是五首钢琴协奏曲和五首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黎明》、《热情》)。
钢琴奏鸣曲类似于他的交响曲,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形式广泛。而且强化了奏鸣曲式结构的内部对比因素,扩大了发展部的矛盾冲突,使他的钢琴奏鸣曲远超海顿和莫扎特。
扩展数据: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剧变,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相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拓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化的体裁,钢琴的演奏范围也得到极大的增强。
内容的拓展导致表现手法的革新:他突破传统的形式结构,励志的主题应用,动态的音乐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基于功能系统的变调系统成为他的和声风格。
灵活的不和谐音和大尺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在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对对位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结合以及钢琴曲的写作都有着鲜明的特色。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路德维希·范·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