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音乐有哪些区域?

亚洲音乐

20世纪初,我国早期比较音乐家王光祈先生曾根据不同地区各民族使用的音阶差异,将世界音乐体系分为三大音乐体系: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中国音乐体系;以七音阶为基础的希腊音乐体系和以微音阶为基础的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

这种分类,从当今世界音乐的角度来看,并没有简化地域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主观性,也忽略了音乐文化输出和输入的内涵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王光祈的论述也指出了亚洲东部五音的中国音乐、亚洲西部有级差音阶的波斯阿拉伯音乐以及两个支配点所形成的亚洲音乐文化圈。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各民族的迁徙与互动,这两个支点在各种基础文化的融合下发展了各国的音乐文化体系。

从地域划分上,东北亚的中国、韩国、日本、台湾省,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的影响,中国的音乐是放射状的,向东(东北亚)向南(中南亚)发展。除了原住民的南岛乐系,台湾省自此几乎全盘继承。

从7世纪开始在日本流行的宇多垣歌舞,到今天仍保存在日本民间的雅乐、歌舞伎、能、乐文等,都是日本的传统音乐,日本人称之为Hogaku。最初在西亚叫Ud,四弦横奏乐器,从西亚中亚传到中国,就成了琵琶。与当时中国唐代的燕乐一起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古典音乐的雅乐。琵琶这种独奏乐器在九州开始流行,并转化为典型的日本说唱音乐,如萨摩琵琶曲、摩梭琵琶曲、黑克琵琶曲、九州琵琶曲和千琴琵琶曲。前日本流行的中国音乐体系和日本风味的三味仙音乐体系,以及日本人强调“姿势”和“美”的形式美学相结合后,发展成为日本流行,在这里我们今天听到让人想屏住呼吸的歌、舞、乐、剧。

在过去被称为“高丽”而现在被称为“高丽”的音乐体系中,深受中国雅乐影响的“阿嘎克”,其器乐独奏《三条》至今仍是国立音乐学院的瑰宝。韩国民间传统的“Sinawi”体系也发展出了一套以说唱为主的P'ansoro音乐,以及韩国民间农民发展的四物打击乐队Samulnori(农乐),这些都是当今韩国音乐的典型类型。

在东南亚,越南文化、乐器、合奏、乐谱和语言都受到中国的强烈影响。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越南与古印度的象帕也有着密切的交往。因此,越南音乐的结构中仍然包含着中国和印度的文化痕迹。当然,越南人民也为越南音乐贡献了自己的传统音乐元素,所以它与日本、韩国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越南宫廷音乐,以及丰富的民间器乐合奏和演唱,如Hat a Dao和Ca Hue都是越南人的最爱。

Khene是老挝和泰国的民族代表乐器,中文称为“笙”。笙是一种自由流动的簧片乐器,分布在亚洲,从日本到泰国,从孟加拉到婆罗洲,都有相关的属性。在老挝和中国南方,苗族用六管笙,普米族用五管笙,金属弹簧嵌在碗状的木风箱里。中国的缅甸语、藏语、孟高语,甚至婆罗洲的一些民族所使用的笙和喇叭,都是由真正的葫芦丝制成的。在缅甸克伦族中,笙使用水牛角作为扬声器,老挝和柬埔寨的少数民族也使用水牛角。老挝人民的笙不仅是歌舞的伴奏乐器,也是老挝人民说唱艺术最重要的催化剂。

缅甸位于东南亚和南亚的交界处,在文化形态上与东南亚和南亚有相当程度的分隔,在音乐和文化上也是如此。缅甸最特别的是所谓的“强风格音乐”:盛怀乐团,一种以鼓类编曲为主要乐器的室内乐团,“柔风格音乐”:以缅甸国宝级乐器——竖琴Saung gauk为主题,或独奏或伴奏的宫廷歌曲,是缅甸最吸引人的音乐。

至于印度、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的南锡塔尔,塔布拉(

旋律)和tala(节奏)音乐体系,即兴创作主宰一切。南亚的音乐人一定很清楚gala和tala的关系。穷且变,是这个地区音乐的迷人之处。

除了这两个体系,亚洲音乐还必须包括复活节岛形成的大菱形大洋洲岛区内的所谓“南岛语族音乐文化区”,东起以原住民音乐为主的台湾省,南至新西兰,西至马达加斯加,东至本区可细分为四个亚区块:(1)马来-波里尼西亚:台湾省、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2)密克罗尼西亚:关岛、帕劳、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3)穆拉尼: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和新西兰。(4)波里尼西亚:斐济、汤加、萨摩亚、社会群岛和复活节岛。南岛音乐文化圈以歌舞结合为主,器乐以简单的竹制乐器为主,如鼻笛、笛箫、竹管风琴(印尼马达加斯加的萨桑杜或瓦里哈)。

但随着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传入,以及东南亚陆地民族的南迁,棉兰老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菲律宾等地的原南岛民族发展了以贡文化和竹文化为主的甘美兰乐系或库林丹乐系。另外,澳大利亚的原住民音乐并不是南岛文化区的成员,其迪杰利杜泛音演奏完全游离于这个文化区的音乐体系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