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精神和日本武士道精神都是不怕死的代表,它们有什么区别?

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的武士阶层所遵从的道德规范及哲学,如同中世纪欧洲出现的骑士精神和封建时代中国儒家推崇的?气节?一样,是封建社会精神统治基础之一。

严格意义上的武士道精神起源于日本德川幕府时代,作为日本战国时代终结者的德川幕府不但从前任丰臣氏手里获得了江户、大阪等日本主要领土,也继承了自大化改新以来武士阶层所流传下来的武士精神。

以山鹿素行为代表的一些日本学者将神道教、日本禅宗佛教和儒学的一些具体精神与日本的武士精神相结合逐步发展出以忠君敬祖、专注沉着不畏死和儒学五伦为核心的武士道精神。据现有的史料考证,武士道精神最晚在16世纪成为成文的准则。

武士道精神同其他封建王朝所使用的统治思想一样也经历了不断的传承和变化,根据武士道精神主要内涵的不同将它分为前江户时代、江户时代和明治维新后三个阶段。

在德川幕府统治的江户时代之前,日本的武士精神以崇尚个人荣耀与家族名誉为核心,不尚忠诚,一切讲究个人实力,这就造就了战国时代富有特色?下克上?的现象,着重于提升个人与家族的政治威武。这一时代的的武士同时也是大军阀与大政治家,典型代表有平清盛、足利尊氏、明智光秀等。

在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为了安定社会,制定了许多针对武士阶层的法规,将本分、忠于主君、报恩、克己、杀身成仁、顽强等思想灌注进武士道精神,并在外在上也制定了明文准则严格限制武士阶层的行为,这些明文法规逐渐就形成了现在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客观上促进了日本社会的稳定。这一时代的代表人物有山鹿素行、吉田松荫等。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西化过程中实行四民平等、废刀令等政策,武士阶层被大大削弱,但随着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兴起,武士道精神的核心被重新改造成对天皇的彻底服从与勇武无畏不吝生命,从此走向了为军国主义服务的不归路。

亮剑精神

剑的典故是,当遇见一个技艺绝顶高超的剑客,同为剑客的自己,虽然本领不济,也要敢于亮剑在手,奋力一搏,即使死在对手剑下,也是作为剑客的光荣。 简言之,?亮剑精神?就是?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就是?决不忍辱偷生?的精神,就是?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