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什么剧?

山西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剧种丰富,居全国之首。山西地方戏多达54个,占全国六分之一。

山西地方剧种中,“大戏”有蒲剧、晋剧、北陆梆子、上党梆子,并称为“山西四大梆子”。其中,蒲剧、晋剧、北陆梆子同根异枝,一脉相承,都是梆子声腔中的正宗。更早以前,无论元杂剧、南戏、昆、彝、海、豫,在唱腔体式结构上,都属于长短句“联体式”剧种,但梆子戏的音乐体式结构却是历史上第一个“两句式”和“板腔式”剧种,又因为是中国同类剧种中最早的梆子戏。

与“四大梆子”相比,山西的许多地方戏更为华丽多彩。

《上党洛子》和《陕南胡美》是小戏中的大戏。前者发源于河北武安,后者来自陕西省梅、胡两县。经过百年流传,已经在山西生根发芽。

受宗教文化影响的道教戏剧有陕北道教情怀、洪洞道教情怀、临县道教情怀、永济道教情怀。道情,最初是道教用来传道、布道的说唱形式,从古代道格发展而来,有渔鼓和鼓板。清代前后,道情这种说唱形式在融合当地民间艺术的基础上,逐渐演变为地方戏曲。

山西广泛分布的秧歌剧有16种。它们是从农村唱的歌、歌、舞演变而来的。民歌有《晋中秧歌》、《太原秧歌》、《沁源秧歌》;板腔内有“壶关秧歌”、“湘源秧歌”、“武乡秧歌”;用丝弦伴奏的是《樊氏秧歌》;清唱剧是《介休干板秧歌》。

宛宛腔因地域不同而魅力各异,如曲沃宛宛腔、孝义宛宛腔等。

至于其他地方戏,品种很多,如二人台、小花戏、樊氏跳、逗孩子、凤台戏、蛤蟆翁、拉火戏、跳戏、河东线腔、上党皮簧等等。

山西山多,自古交通不便,本来就是劣势。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山西保留了很多古老的戏曲。如陕北的“西塞”,又称“塞塞”;晋南的《锣鼓》;晋东南的“对Xi”。这种剧没有咏叹调,属于“念经”剧,类似于古村落社的故事,仍然保留着“竹竿”表演的风格。还有一些反映当地原始风俗的戏剧。赛赛歌剧里有一出戏叫《斩秀里嘎米》。在过去,它是在干旱和祈雨时表演的。从舞台到舞台,扮成Hiderigami的演员赤膊上阵,披着羊肚巾,可以在大排档随便抓点吃的。厂商并不觉得过分,但认为可以“有利于市场”。最后,这出戏又回到了舞台上,预示着Hiderigami死后,天气会好起来。这种戏剧相当于戏剧史研究中的“活化石”,在全国独一无二,极其珍贵。

顺便提一下,山西有100多种与戏曲相关的民间舞蹈。它们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中,鼓舞有花鼓、转鼓、扇鼓、雄壮的锣鼓、鼓;秧歌包括踢鼓秧歌、凤凰秧歌、小粉秧歌、舞狮、舞龙等等。远在先秦时期,太原就有“蚩尤戏”,舞者三五成群,头戴羊角以补戏。在郓城侯村发掘的汉墓中,还发现了一个具有很高舞蹈价值的“百戏楼”模型,上面刻有男女歌舞伎对舞的人物。此外,在山西发掘的唐代墓葬中也可以看到大量的舞蹈人物,元代永乐宫壁画上的舞蹈儿童形象也十分动人。时至今日,逢年过节,城乡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打龙灯,跳秧歌,踩高跷,跑旱船,打花鼓,舞狮,可谓五光十色,琳琅满目,从中仍可看出山西民间舞蹈的蓬勃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