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词的赏析
林黛玉的这首的《唐多令》充满了“缠绵悲感”。
林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把一腔哀惋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似乎是信手引来,实际是有意自喻。下阕诗人以草木自喻,年纪轻轻,竟愁到了白头。柳絮任东风摆布,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是对黛玉处境的写照,也是对悲惨结局的暗示。李纨等人看了这首诗,都点头感叹:“太作悲了。”除了这类悲戚语外,这个无父无母、寄居贾府的柔弱少女还能说出什么更乐观的话呢? 薛宝钗的《临江仙·柳絮词》,可以说是通部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首词作。
因为这首词的最后一句话——“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没少受到拥林派红学家的攻击。一般的“红色红学家”,都喜欢抓住这句话如获至宝般地大做文章,声称此为宝钗如何如何“有野心”的证据。不是吗?在现代汉语,乃至历来的俗语中,“青云”、“青云直上”指的都是高官显爵。因此那些声称宝钗如何如何“野心勃勃”,如何如何“醉心于功名富贵”的说法,似乎也言之凿凿。然而,笔者却不能不说,这实在是一种缺乏古汉语常识的说法。因为在最初的古诗文中,“青云”、“上青云”不仅指的不是高官显爵、功名富贵这些东西,反而指的是不与权势集团同流合污的隐士情操!
比如,以下一些诗文中的用法:
佚名《续逸民志》:“嵇康早有青云之志。”
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李渤《喜弟淑再至为长歌》:“昂昂独负青云志,下看金玉不如泥。”
王国维《人间词话》:“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
显然,面对嵇康之志、陶渊明之诗,古人皆使用了“青云之志”、“干青云而直上”等词汇来形容、来赞美。由此可见,“青云”二字在古诗文里的寓意,与后世的习惯用法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