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趣谈(二)
高梁桥:高亮赶水的传说和北京城用水沿革
高梁桥
北京西直门外有条高粱河,河上有一座石桥,因河得名,叫高梁桥。高梁桥建于公元1292年(元代至元29年),已有一千多年 历史 。后世屡有修葺。现存的桥是清代重建的,为北京至今遗存的著名古桥。石桥为单孔拱券,汉白玉雕栏。桥两端戗以抱鼓石,迎水一侧尚存石闸构件。明清两代,因桥下是玉泉之水,水质清冽甘甜,河水两岸绿柳成荫,繁花似锦,古刹灵庵多建于此。更兼河水上游不远处有一清水潭,风光秀色,不让江南,遂成为拜佛上香的烟火胜地。民国初年,每逢晴暖天气,北京城内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都会来此地游览。尤其是夏季傍晚,夕阳西下,霞光万道,庙宇亭轩点缀其间,令人清腑抒怀,心旷神怡。更有各种摊贩出售小吃,茶点日用杂货方便游客。晚清时,桥南建有船坞,游客可乘游船游览长河。慈禧老佛爷临幸颐和园也在此乘坐御制龙舟(御用龙舟是机器洋船,其残骸现存颐和园之水操学堂)。但后来兵燹继至,战祸不断,荼毒京师,民生不保,高粱桥下逐渐荒芜,到解放前此地已是乱坟遍野,满目疮痍。解放后,政府先将破烂已极的农事试验所改成西郊公园(后又改为北京动物园),54年公园东侧修建苏联展览馆(后来的北京展览馆),昔日清水潭也变成展览馆后湖。但是长河两岸依然荒凉,往昔的风景几十年没能恢复。
高亮赶水
高梁桥另有一个名字叫高亮桥,很多老北京居民也都管这桥叫高亮桥,这是因为曾有一段动人的传说:高亮赶水。相传当年刘伯温修建北京城时测算北京地下是一片海子。有水必有龙,老刘掐算出北京水系的龙是一条孽龙,为防止孽龙危害百姓,决定把北京修成八臂哪吒城,永镇水患。这一来,北京老龙王不干了:老小子这不是要断俺活路吗,不拿水折腾人,谁还给咱们上贡烧香啊?行!得给老小子一个下马威,教训教训他。龙王就跟龙母商量,把北京城里的水都吸干,让北京城里的人没水喝。到了半夜,龙王一家就进了城,龙子喝干了城里所有的甜水,龙女喝干了所有的苦水。龙王夫妇变成一个老头儿一个老太太,弄来一辆独轮车,让龙子龙女蜷成一团,变成两只鱼鳞水篓,分别卧在独轮车上。然后,老头儿推车老婆儿拉套,天没亮,叫开西直门,奔西北去了。一大早,四城急报:全城井水枯竭。刘伯温闻报大惊,掐指一算,原来是北京龙王捣的鬼。刘伯温立即召集全营将士,告诉大家,龙王把京城里的水都带走了,得有人去赶,把水抢回来,此事很危险,赶水必须胆大心细。问及谁人敢去,全营上下无人应答,只有一位名叫高亮的小将应声领命。刘伯温甚喜,告诉高亮龙王一家的长相,并说追上龙王,别管老头儿老太太,只管放马过去,扎破两只水篓就掉头快跑,最后又一再叮嘱高亮不到西直门千万别回头,不然会有性命之虞。刘伯温已接到报告说有一对行迹可疑的老夫妇推着水车出西直门往西北去了。高亮于是拿了军师将令,拍马提枪,出西直门,去追赶龙王。走没多远,看见一棵大柳树下有人耕作,高亮向人打听,农人说推车的老两口两个时辰前就往西去了。高亮继续往西追赶,见前面地势起伏,只有中间一条窄路。高亮看见窄路中间有一道很深的车辙,心想那一定是龙王水车沉重压出来的。高亮顺着地上的车辙又向西北追去,一直追过南坞才远远看见一棵树下有人歇晌。他跑近一看果然是龙王夫妇。高亮二话没说,跑到水车旁照眼前的水篓就是一枪。瞬间狂风大作,水气弥天,小水车旁龙王一家已不见踪影,只见两道黑云冲天而起,向西北飞去。高亮记起刘伯温的叮嘱,回马飞奔。只听得身后水声大作,犹如倒海翻江。高亮不敢回头,跑到离西直门还有几步之遥时他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只见滔天洪水扑面而来,高亮连人带马被卷入水中,不见踪影。大水退后,北京城里的井都有了水,只是水质咸苦,原来高亮刺破的是龙女变的水篓,里面都是苦水。但是京城里好歹有水喝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百姓牺牲又尸骨无存的英雄,就在高亮被大水吞没的河上修了一座石桥,取名高亮桥。北京的大柳树,车道沟两地名也是为纪念高亮留下来的。相传高亮刺伤龙女后,龙王带着龙子飞到玉泉山,钻入山下海眼,住了下来,因为龙子喝的都是甜水,所以玉泉山的水甘甜醇厚,极为可口。龙母带着受伤的龙女慌不择路,一直飞过寿安山(香山东脉),见山下有一水潭,水色碧绿,深不见底,是个大好去处,就按下云头在潭底安了家。水潭旁的寿安山产一种黑石,古代曾采石研粉,作仕女描眉用品,称黛石。寿安山也被称作画眉山,山麓水潭因有藏龙,遂得名黑龙潭。后世此潭也是北京一处风景名胜,但解放后,玉泉山和黑龙潭都不对外开放,令人遗憾。
北京用水沿革
高亮赶水的传说固然令人感动,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过去,北京城里用水都是汲取井水,而北京大多数井水都是咸中带苦,所以北京自古有“苦海幽州”之称。用现代科学分析,地下水咸苦是因为水中含有氯钾镁钠等化学离子,这种带咸苦味儿的水多存于地表浅层。而我国传统打井意识是“见水为井,水清则止”,意思是只要见到清水,井就不再深挖了。由于清代以前,北京地下水位高,这种浅井没有穿透浅层地下水,所以,汲上来的井水多为苦水。
清庚子年(1900年)以前,皇宫及高官显贵的日常用水都是从西郊玉泉山拉来的玉泉水。平民百姓就没这么大福分了。京城里生活富裕的人家往往备两只水缸,一盛甜水,一盛苦水。甜水作餐饮用,苦水则用于盥洗,濯衣,洗菜等等。这是因为西山运水劳作艰苦,水费昂贵之故,即使是富裕人家也买不起全部生活用的甜水。而穷苦人家就只能买少量甜水掺入苦水中,只求稍稍改良口感。至于占人口大多数的赤贫之家只能常年喝苦水,逢年过节,能喝上一口甜水都是莫大享受。
1900年,庚子之变,八国联军入寇京师,这些外夷鬼兽在京城及周边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涂炭生灵,毒施人鬼。其罪孽之深重,为世界所震惊。八国兽军占据京城,也嫌井水难喝,先是派兵去西郊运水,后来有一德国人认为在城内可以打井,遂聘技术人员,采用西法,开凿深水井,出水甘甜可口,于是国人竞相效仿(据说德人所凿洋井位于前门外连接杨梅竹斜街和樱桃斜街的桐梓胡同)。先是皇宫内和三贝子花园凿洋井四口,后来王公大臣也纷纷在各自私宅内开凿洋井。再后来,洋井满城开花,遍地皆是。有钱人家不但请人开凿洋井,还设法购买外国压水机,这种机械虽然是手动的,但可以连续出水,不至于一次次摇辘轳,一桶桶提水。更重要的是不但可以封闭井口,保护水质,而且省去了提水桶,滑车,辘轳等传统汲水用具。压水机后来满城都是,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北京很多地方还能见到。
北京最早的自来水出现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朝廷在城东北孙河村附近开设第一家自来水厂,汲温榆河水,并设立水塔和水质处理池,铺设城内外自来水管道近二百公里。但因经营乏善,直到解放前也未能普及。能让所有北京人都喝上自来水是解放后的事了。
小小的一滴生活用水后面竟有几百年沧桑 历史 ,真令人感慨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