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军队从几万扩充到几十万,如何做到的
诸侯军队从几万扩充到几十万,如何做到的
在夏商周三代,全国的军队人数也不过几万人。如商朝鼎盛时期,武丁讨伐讨伐羌方的战役是出兵最多的,为一万三千人。
而周武王讨伐纣王的联军军队之和为45000多人。周朝朝建立后,国家正规军被称为“宗周六师”,驻扎于关中,军队总数为18000多人,后来周公又在洛阳建立了“殷八师”,军队总数为24000多人。
可见,夏商周时期的军队数量并不多。可是到了春秋时期,春秋五霸的军队就开始突破了10万,如吴国讨伐楚国时,楚国曾派出20万的军队。
到了战国时代,列国均“带甲数十万”,秦朝在灭楚一战就动用了60万的军队,可见军队扩张之快。为何军队数量可以从西周的几万迅速扩张到战国时代的几十万呢?
一,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人口增长
军队数量的快速增长建立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基础之上,而人口增长又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夏商周时期,中国的农业还处于粗放阶段,人们使用石锄、石犁、耒耜石木工具进行耕种,青铜农具十分稀少,因而耕种的效率十分低下。
因此,当时的农业普遍采取了集体耕作的方式,《诗经》中的“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也就记载了当时集体耕种的热闹场面。在这种粗放的耕种方式下,农业生产十分不稳定,其社会的的人口承载量也十分有限。
千耦其耘
到了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铁犁牛耕等先进的生产工具运用于生产,大大加快了生产的效率。《国语》记载当时的晋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也就是将过去作为祭祀的牛用于耕地。
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了中国农业进入了精耕细作的时代。《吕氏春秋任地》记载战国时代人们耕种的场景:“上田弃亩,下田弃圳。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这种精耕细作必然会增加土地的单产。
铁犁牛耕
同时,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得单家单户有能力自行耕种土地,小农经济随之到来。由于生产力的提高,春秋时期的农民已经忙于耕种自己的私田而不顾公田,以至于公田荒废。后来列国不仅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还鼓励百姓开发土地。
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尽地力之教”,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力,商鞅在秦国版图《垦草令》,鼓励开荒。商鞅甚至运用行政命令强制拆分大家族,推行家庭制度以刺激百姓开荒。当时经营土地成为了各诸侯国十分重要的内容,《商君书》认为“为国之数,务在垦草”。
鼓励耕织,劝课农桑
为什么当时各国都十分重视农业开发呢?其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农业发展可以迅速增加人口,为军队提供兵源。
如勾践为了灭吴实行了“十年生聚”,推行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措施。第二就是可以保障国家的赋税。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发展,各国的人口都实现了迅速的膨胀。
根据历史学家的推测,战国末期各国总人口约为2000万,其中秦国和楚国分别有500多万人口。
路遇、滕泽之先生在《中国人口通史》一书中写道当时“平均每5人出1人当兵,即户出一兵”,而各国都拥有几百万的人口,那么“带甲数十万”也就不足为奇了。
七国土地楚最大,秦赵次之,齐魏燕又次之,韩最小。人口楚魏最多。楚兵一百万,按五人出一兵约计,当有人口五百万。魏兵七十万,当有人口三四百万。
秦兵六十万,赵兵四五十万,秦赵两国当***有人口五六百万。齐全国七十余城,前二七九年,田单守即墨城,得壮士五千人,即墨全境合老弱妇女当有四五万人。
如每城连乡村平均有一万户,每户平均五人,全国当有人口三四百万。韩兵三十万,燕与韩相似,两国当***有人口三百万,七国人口总数约计当在二千万左右。二千年前中国已有同族同文化如此庞大的人口,秦汉建立统一大帝国,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二,国家的兼并和疆域的扩张西周时期,中国实行了分封制,西周的“周六师”和“殷八师”都只是周天子的军队。而地方的各诸侯国也同样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在其规模上是无法和中央军队抗衡的。
在西周初期,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防御压力较大,因而可以拥有“三师”,待东方形势稳定后,便只能拥有“二师”,而一般的诸侯国只能拥有“一师”。
当时诸侯国数量很多,因而每个国家所拥有的人口就十分有限,军队也就更少。
战车
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一方面打破传统军事制度的制约,建立更多的军队,一方面又兼并其他国家,同样为军队的扩充准备好了条件。《春秋》记载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实际上春秋时期被灭的国家远不止52个。
通过不断的兼并扩张,使得齐、楚、晋、秦、吴、越等国走向强盛,如秦穆公“秦穆公伐戎,得国十二,开地千里”,“楚在春秋时先后吞并四十五国,疆土最大”,“齐在春秋时期吞并十国”,“晋国凡灭同姓异姓国二十余”
到了战国时代,各国的兼并基本已经完成,形成了七个最强盛的国家,被成为了“战国七雄”。
诸侯国的不断兼并不仅仅是疆域的扩大,还是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增长也就为军队的扩张提供了基础。
如南方的楚国,其地区经济不发达,司马迁记载: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
但是楚国由于在春秋时期兼并的国家最多,迅速成为了列国中面积最大的国家。战国时期楚国又兼并了越国,疆域更加庞大,成为了“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强国。
兼并战争是军队迅速扩张的重要基础。秦国和楚国相比,秦国的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的开发,而楚国则主要依赖于疆域的扩张。
三,军事制度的变革打破了国野界限在西周时期,实行了国野制度,居民被分为了“国人”和“野人”两部分。
“国人”也就是居住在都城和各采邑的居民,主要是贵族,而“野人”则主要居住在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又被称为“氓”。
在国野制度下,国人的义务就是“执干戈以卫社稷”和提供军赋。他们平时料理“井田”,战时参与战争。在有闲时就参与训练,所谓“春菟、夏苗、秋猕、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野人”
到了春秋时期,由于争霸战争的形势更加惨烈,因而各国为了增加兵源而要求野人参军。春秋时期最早出现让野人当兵的是晋国。根据《左转》记载,前645年,秦晋战于韩原,晋师惨败,晋惠公一度被俘。
惠公重返晋国后,为解决“兵甲尽矣”的危机局面,推行了“作州兵”。在春秋时期,“州”指乡村地区或者野人居住之地,那么这里的“作州兵”也就是在乡村招兵,也就是让平民加入军队。当然,让平民参军是有条件的,因此晋惠公同时实行了“作爰田”,也就是承认其占有土地的私有,不再为公家耕种公田。
晋国博物馆
这个措施使得晋国的军队得到了迅速的扩张,此后晋国的军队从一军扩张到了六军,其中扩张最快的恰恰是晋惠公之后的晋文公时期。
兵源的扩大为晋国的霸业奠定了基础。除了晋国之外,春秋其他国家也进行了类似的军事改革。如鲁国在前594年推行“作丘甲”。
前543年,郑国子产“作丘赋”,也就是要求平民也要承担军事赋税。
到了战国时代,国野制度基本瓦解,职业兵制和兵役制度建立了起来。如吴起在魏国推行了“武卒”制度,结束了平民平时务农,战时出征的现象,建立了职业化的军队。
而大部分国家除了职业化的军队,还实行了兵役制度。《汉书食货志》载董仲舒讲到秦从商鞅变法后的徭役制度时说:“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
也就是每人一生服役两次,一次担任正卒,守卫首都一年,一次担任戍卒,戍守边疆一年。另外,还要在本县、郡内服役一月,称为“更卒”。
秦兵马俑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兵役的年龄下限只有十五岁。如汉代的班超曾说“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后汉书》),桑弘羊也说“古者十五入大学,与小役”,而《史记白起列传》也记载在长平之战中,秦王“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当时的五口之家,就有一个人当兵打仗,可见当时的兵役之繁重。
综上所述:之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军队数量会迅速扩张,其根源在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加速了了人口的增长,为国家提供了兵源保证。
其次,国家之间的兼并也使得国家的人口扩张,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制度改革打破了过去平民不参军的现象,也为军队提供了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