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梆子清唱《两地家书》张爱珍“说什么全然不念旧日恩深”全本精选 卿清赏戏截选 优酷首发

视频简介:博采众长演《杀妻》,哀婉动人“王玉莲”: 《两地家书》伤离别,柔情万状“卓文君”!爱珍腔的颠峰之作,应该是《两地家书》.《两》剧在戏迷中的影响虽然没有《杀妻》的影响大,但我认为《两》剧的唱腔之精、之美,要远远超过《杀妻》.《杀妻》的矛盾冲突设置强烈,更容易为人们接爱,《两》剧却是一部文人戏,倒是更适合用吴侬软语的越剧来演绎.八八年山西省振兴上党梆子调演,上党戏剧院能选择这样一出戏作为主打剧目,眼光可够“毒”的.两剧的导演是上海京剧院的马科.京剧名剧《曹操与杨修》就是马导的得意之作.近日看马科的回忆录《马科回忆》,得知《两地家书》与《曹操与杨修》居然是马导在同一时间创作完成的.马导先接手的上党梆子《两地家书》,后又接手京剧《曹操与杨修》,一年的时间里,住来于上党与上海之间,一手托起了两大剧目,可敬可贺!《曹》剧的辉煌自不待言,而《两》剧也是当年调演的扛鼎之作,在山西戏曲界引起了不小的振动.《两》剧无疑是一出经典,对于上党梆子来说,可能是一下走得太远了,所以看起来就有些曲高和寡.时间也许能证明一切,但我要说,其实《两》剧根本无需证明,其本身就一座碑,是一个令后人难以启及的高度,《两》剧诞生于八十年代中后期,那是我国戏曲在经历文革后的一个中兴时期,影视、网络的冲击还远没有现在这么厉害,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同成就了《两地家书》.和《曹操与杨修》一样,而后的上海京剧院、中国京剧院也推出了好几部大戏,制作不能说不精良,演员也是响当当的角儿,统统大手笔、大制作,为什么影响日渐衰微呢?无他,在纷纷扰扰的当下,做戏曲的心态不如以前那么纯粹了.余秋雨先生曾说过,“什么都是忙出来的,只有文化是闲出来的.”戏曲其实也是一种休闲文化,如果能以一种闲适、欣赏的态度却做一台戏,而不要让戏曲承载过多的微言大义,名利诉求,那戏曲可能比现在要耐看、好看的多.回到《两地家书》,两剧的最大成就在唱腔,一部集大成之作.开篇是昆曲,之前没听过,如花女载歌载歌载舞,居高官又添艳福.上党戏的昆曲,原来如此.之后有两段核心唱段,正月离别锦水畔,从一唱到万,而后的万不料你是薄情郎,千恩百爱皆系谎,从万唱到一.“写到这里,却发觉自己不知道说什么了,套用老残游记里那句话:他的好处人说得出,《两地家书》的好处人说不出.”或许是由于海派导演的缘固,后面的一段唱,从唱腔到伴奏含有了明显的越剧风格.十里官场染放荡,九曲江池柳絮狂,八面玲珑不明讲,七后续七轻薄藏,六月天热我心冷,五月雨似我泪千行.四邻笑我眼不亮,三思不周错选郎.让人在千回百转的音乐中,体味卓文君的无奈与哀伤.时常在晚上回家的路上,车子里回旋着《两地家书》,“内心怅然若失,人间能得几回闻?”听张爱珍的唱,“我常有痛惜的感觉涌起,希望时间就停留在某一刻,和声音就凝固在某一处,我的凝神屏息也就停留在那一刻,但是做不到.”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两》剧的唱腔尽管融入了很多其它的音乐元素,听起来却是相当的字圆腔顺,浑然天成,仿佛这就是上党梆子的本原.我最喜欢她的《两地家书》和《塞北有个佘赛华》!慢慢了解了,才看的她的《杀妻》!《两地家书》的两段,我百听不厌,百看不厌!“爱珍腔”行腔婉丽,吐字真切,韵味十足.高音区清纯明丽,上下通透:中低音区,圆润甜美,哀婉缠绵:激情时声震云天,撼人心魄:柔情似水,风情万种.张爱珍的表演真挚、洗练、朴实无华,大方、端庄、利落干净:她的唱腔清脆、圆润、纯净、明亮:高音不拼,响遏行云,低音不顿,余味无穷.她的无字腔呼天抢地,百回千转:她的炸言叫板声裂长空,撕人心肺:她的轻声如泣如诉,动人心弦:她的甩腔犹如决堤洪水,一泄千里,令观众无不为之震憾:她的无弦乐伴奏的干板清唱,清晰明亮,音域宽广,即使你坐在最后一排也感到剧中人物就站在你的面前.她深得“强而不噪、弱而不虚、快而不乱、慢而不散”的真谛,剧中人就“活”在她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