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墨的乐舞观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盛开着一朵美丽的花,这就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动荡时代,各种思想异常活跃,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为后世所熟知的学派,最著名的是儒、道、法、墨等。各个学派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也体现在这一时期,最明显的是儒、道、墨三家的观点。他们对音乐与政治的关系、社会功能和审美趣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我们在生活中仍能找到影响人们对音乐认识的痕迹。那么儒、墨、道三家对音乐的理解是怎样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简单说一下吧。
首先是儒家和墨家的比较。在同一点上,两者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承认音乐有政治作用。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治民以安,不擅礼仪,移风易俗,擅音乐”(注:《中国古代音乐简史》,刘再升,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80页)。孔子认为,要用“礼”来约束人们的各种行为,而“乐”可以调和上下级关系,二者相互配合才能充分发挥统治作用。墨家的音乐观是在谴责贵族的奢侈享乐,这种政治作用确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不同的点上,两个结论是相反的。儒家音乐思想肯定音乐。没有音乐,社会政治就会不稳定。孔子承认音乐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他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特别强调“善”的重要性。孔子把“仁”作为其音乐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所以他不仅把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还赋予了它治理天下的政治功能,肯定了音乐在建立正常秩序和改造社会风气方面的作用,认为音乐是创造良好社会风气和道德风气的重要工具。墨家的结论是否定音乐。墨子认为音乐对人民有害无益。如果普通人热衷于音乐,用音乐会加重人们的痛苦和灾难,浪费物力人力,还可能导致国家灭亡。“非乐”是墨家关于音乐的主要观点。
然后就是儒道两家的比较。在同一点上,他们都热爱音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是一个非常热爱音乐的人。孔子曾跟随石祥学习钢琴。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孔子拜访魏时,遇到了他的老朋友,一位著名的钢琴家。当时他在卫国宫中,孔子就跟他学琴。他热爱音乐,研究音乐,重视音乐教育。道家老子提出“慷慨无角,大器晚成,大嗓有声,大象无形”。“大嗓大音”就是最完美的音乐也听不到。在不同的点上,两种方法是不一样的。儒家所爱的音乐是具体而真实的。也有人说孔子学古琴,几乎天天练。老子说,最高最完美的音乐是音乐的总体,但总体是人听不到的。人们听到的只能是具体的音乐,而不能是大声的。它只是音乐的一部分,再好再美也赶不上音乐的本体和整体。“尹达”的音乐不仅指它的寂静,还符合无为、自然、朴素、空灵的特点。它不同于儒家所钟爱的具象音乐,不会由美变丑。它是永恒的具体音乐美和绝对音乐美。人为的音乐是可取的,也是有害的,它是相对于美的,而无为的音乐是自然的,有意的,它的美是绝对的。因此,儒家主张音乐的具体美感,而道家则主张“言不尽意”的境界。
最后,墨家与道家的比较。总的来说,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采取了非物质的态度。墨家摒弃一切音乐,认为音乐不好,会迫害人民,这当然是非物质的。道教也抛弃世俗音乐。他认为音乐不是真正的音乐,没有真正的美,就是没有音乐的音乐。两者也有区别。墨家排斥音乐,因为音乐是一种纯粹的浪费行为,影响社会生产力,浪费自然资源。王公贵族沉湎于音乐,人民就会遭殃,政治就会混乱,国家就会动荡,直到灭亡。其观点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道家则采取非功利的态度。他不认为提倡和热爱音乐会导致政治不稳定和国家和平。但在一个政治动荡时期,老子采取了“无”即“有”的否定态度来应对当时的社会环境。道家的另一个代表庄子也说,他没有像墨子那样全盘否定音乐,只是否定人造的音乐。他尊重没有任何修饰的纯粹自然,最终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境界。
儒、墨、道三家的比较是复杂而深刻的,这里只能做一些粗浅的探讨,但通过这样的比较,还是可以看出三家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对中国音乐领域乃至其他领域的影响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