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中「表征」的概念是什么?

转自 百度百科 和 维基百科

表征的定义

在给出表征的定义之前,我们先理解一下什么是 功能性定义(functional definition) 。我们有很多种定义东西的方式,比如可以通过一个东西的外形来定义它,圆球是空间中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东西的功能(它扮演了什么角色)来定义一个东西,比如笔是我们用来书写的工具。虽然大多数笔是长圆柱形,但是它并不一定得是圆柱形,它也不一定得是塑料或者金属做的,也不一定用某一种墨水。事实上只要能用来书写的东西,扮演这种书写功能的东西就是笔(即使它的形状是一块披萨)。

接下来我们可以借助功能性定义来谈谈什么是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

心理表征就是一个具有 语义属性 的 心理 的东西 。

首先,一个具有语义属性的东西可以 代表(represent) 或者 关于(be about) 其他的东西,“代表其他东西”的属性就叫做 语义属性 。比如一幅奥巴马的画像代表了奥巴马,“DOG”这三个字母代表了狗,“SOS”代表了急救信号等等。“代表了奥巴马”,“代表了狗”,“代表了急救信号”就分别是这幅画画,字母串DOG和字母串SOS的 语义属性。 世界上有这么一类东西,它自身的出现代表了一些其他的东西。

其次我们在谈论的是心理表征,所以这个东西得是心理的。这里的“心理的”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认知心理学当中,我们并不会对它进行很严格的限定,它可以是大脑内的( 空间位置 ),也可以是负责认知知觉等等心理功能的( 功能角色 )等等等。

总之一个东西是心理表征,当且仅当,它具有语义属性并且是心理的。

需要注意这是一个 功能定义。 也就是说,一个东西是心理表征,无所谓它是什么做的,在什么位置,形状是什么样。事实上,在认知心理学的历史上,对于“心理表征是什么”有着各种不同的答案。它可以是某一个神经元的激活状态,也可以是某几个神经元的激活状态,同样也可以是一片神经元组成的网络的一种激活状态(这种立场叫做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是联结主义中常运用的一种表征模式,详见(McClelland and Rumelhart, 1987))

为什么认知心理学需要表征?

认知心理学中一个基本假设是:我们应当把人类心智(Mind)当作一个处理信息(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机器来研究。我们的心智从外部世界通过各种感官接收到刺激,从而获得到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终指挥身体作出反应。(这一种心智研究的基本模型是20世纪对于心理学中对于Skinner行为主义的最大反击(Chomsky, 1959),从Neisser (1967)的 Cognitive Psychology 这本书开始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我们在从外界获得信息之后,为了能够让我们的心智使用这些信息,有必要通过某种方式把外界的信息加以编码(encode)。编码之后就成了我们之前所说的心理表征,它可以停留在我们的意识当中,可以停留在我们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当中,也可以被保存在我们的长期记忆中留给我们今后使用。

我们心智当中有各种各样的心理表征,其中一类对于我们极为重要的表征是概念。概念是我们储存在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当中,关于某个东西X是什么的一种表征(概念的定义是一个学界非常有争议的话题。比如大家对于它的结构是像定义一样,还是像原型(Prototype)一样 (Rosch & Mervis, 1975)?概念是长期储存在语义记忆当中的,而是在工作记忆中临时(ad-hoc)制造出来的? (Barsalou, 1983) (Casasanto & Lupyan, n.d.) 等等基本问题一直都有很大的争议)。抛开这些问题不谈,苹果的概念是我们储存在语义记忆当中的 关于苹果 (语义属性)的一种心理表征。它通常包含了苹果长什么样,是什么颜色,属于什么类别,能用来干什么等等信息。当我们在处理各种日常任务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把苹果的概念从语义记忆当中调度出来加以使用。比如我们看见桌子上有个红色圆球状物体,我们就需要调度出苹果的概念,来判断这是不是苹果。(这么一类任务,我们称之为归类(categorization),这是认知心理学当中研究概念的重要手段)。

书写表征

因为问题中问了书写表征(Orthographical representation),所以稍微提一下书写表征是什么,以及会在什么领域被用到。书写表征是一个在心理语言学中间非常常见的概念,通常出现在字词识别(word recognition)和阅读(reading)这些领域。当我们在阅读文字的时候,我们需要调用关于这些文字形状的表征(书写表征)来识别这是什么字母?abcdefg?或者这是什么汉字?然后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处理,识别这是一个什么词语,理解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如果是阅读句子,我们还要判断这句话的句法结构从而准确的给每个词语标上论旨角色(thematic role)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在英语词语的识别中,我们对于字母的识别具有 词语优势(Word Superiority Effect) 。也就是说,我们对于真词语中字母的识别速度要远远高于假词语(tave,mave)当中的字母识别速度 (Reicher, 1969)。事实上人类识别文字是具有非常复杂的机制,很多证据表明我们识别文字不是线性一一按照书写,词语,意义顺序的,而是同时借助书写表征,词语表征,意义表征多种线索同时处理的。(McClelland & Rumelhart, 1981)

心理表征的哲学问题

心灵哲学和心理学哲学当中也有很多文献讨论心理表征。一个重要的领域叫做内容理论(Theories of Content)。在心灵哲学中,表征所表示的东西叫做内容。比如“DOG”这个英语词语的内容就是狗。哲学家的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我们心智当中的这个东西会和外界的东西有这么一个表征的关系,为什么心灵表征具有意向性。(这个关系的另一个名字叫做意向性(intentionality))

为什么我们心智中苹果的概念代表的是苹果而不是梨子?设想:(1) 很有可能我们在昏暗的光线下会把桌子上的一个苹果当成是梨子,从而激活了梨子的概念而不是苹果的概念。(这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归类任务)(2) 很有可能我们幼年第一次学习苹果的概念的时候是看苹果的图片学习苹果的概念的,那为什么这个概念代表的是苹果而不是苹果的图片或者梨子?

心灵哲学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出了各种尝试。Fodor (1987) 认为苹果和苹果的概念之间的Asymmetric dependence决定了这种意向性。Millikan (1989) 认为我们物种进化历史上运用苹果概念的正当条件(proper condition)决定了这种意向性。Dennett (1971)认为这种意向性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仅仅是人类一种习惯性attribution。关于这方面的文献可以阅读 (Neander, 2012) or (Adams & Aizawa, 2017)

关于心理表征的另一方面的哲学争论是心理学究竟需不需要心理表征。当前认知心理学的动态认知这一个潮流认为,这样一种静态的心理表征应该被心理学研究所抛弃 (Van Gelder, 1998)。如果对动态认知这一新的框架感兴趣的可以阅读 (Spivey, 2008)

Adams, F., & Aizawa, K. (2017). Causal Theories of Mental Content. In E. N. Zalta (Ed.),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mmer 2017).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Barsalou, L. W. (1983). Ad hoc categories. Memory & Cognition , 11 (3), 211–227.

Casasanto, D., & Lupyan, G. (n.d.). Ad Hoc Concepts.

Chomsky, N. (1959). A review of BF Skinner’s Verbal Behavior. Language , 35 (1), 26–58.

Dennett, D. C. (1971). Intentional system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 68 (4), 87–106.

Fodor, J. A. (1987). Psychosemantics: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 . MIT Press.

McClelland, J. L., & Rumelhart, D. E. (1981). An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of context effects in letter perception: I. An account of basic findings. Psychological Review , 88 (5), 375.

McClelland, J. L., Rumelhart, D. E., Group, P. R., & others. (1987). Parallel distributed . MIT press Cambridge, MA:

Millikan, R. G. (1989). Biosemantic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 86 (6), 281–297.

Neander, K. (2012). Teleological Theories of Mental Content. In E. N. Zalta (Ed.),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2).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Reicher, G. M. (1969). Perceptual recognition as a function of meaningfulness of stimulus materi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 81 (2), 275.

Rosch, E., & Mervis, C. B. (1975). Family resemblances: 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 Cognitive Psychology , 7 (4), 573–605.

Spivey, M. (2008). The Continuity of Min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Van Gelder, T. (1998). The dynamical hypothesis in cognitive scienc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 21 (5), 615–628.

心智表征 (或认知表征),在 精神哲学 、 认知心理学 、 神经科学 以及 认知科学 等领域中,是一种假设性的,能够表示外在现实的内在认知象征,或者是一种可以让心智过程得以利用的内在认知 象征 ;又有言“一个能够制造某些明确 实体 或资讯类型的 形式系统 ,并且同时能够提供该系统如何完成工作的详细资讯。” [1]

心智表征是当下未被感官看见或觉察的事物的心灵意象,人们的心灵常常会有物体、事件和环境的意象 [2] ?,比如说,如果你被要求去回想一个生日派对,你可能会记得当时的一些人,举办的地点,还有你看过的事物,甚至可能包括你闻到的味道。你无法真的闻到或看到这些事物但是你可以想像它们。

在当代哲学领域中,尤其是 形而上学 的领域,例如 精神哲学 和 本体论 ,心智表征是解释和描述想法和 概念 的本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心智表征(或心灵意象)也能够表现那些个体没有经验过或不存在的事物。想像你自己在一个你没有去过的地方旅行,或是有第三只手臂。这些事物不是没有发生就是根本不可能存在。虽然视觉意象比较可能被记住,心灵意象则可能包括所有种类的知觉形式的任何一种表现,例如,听觉、嗅觉、味觉。 Stephen Kosslyn ?建议并认为,心灵意象被利用来协助解决某一类的问题,我们有能力将不确定的物体视觉化并且在心灵呈现这些意象并进一步去解决前称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