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禧嫔的相关问题

张禧嫔的出身通常被人以“卑贱”来形容,这显然是受到《仁显王后传》等朝鲜民间小说的影响而形成的印象。小说中张玉贞出身低贱,因嫉妒仁显王后一直对其怀恨在心。虽然小说流传百年,影响甚广,张玉贞的卑微身份已然深入人心,但这只是相对的说法(宫中嫔妃多数为两班出身,张禧嫔更是唯一一位中人出身的王妃),张禧嫔的家庭并非社会下层。

虽然张玉贞出身中人(朝鲜社会的第二阶层,次于两班,高于常民和贱民)而非两班贵族,但是张氏家族确是当时闻名的巨富之家,这点并无争议。张家本贯仁同,早在高丽时代已是官宦世家,张炯神道碑有文曰“仁同之张,国之大姓也”。 朝鲜王朝建立后,张家几代入仕司译院,多人在科举考试中摘得译科状元。而在朝鲜,译官不仅仅是一般的翻译,通常还作为外交官出使四邻,在明清之交的朝鲜,外交更是国中大事。另外,译官由于其语言及身份的双重便利,通常主导着国家的对外贸易,这批人被称为“译商”。译商利用语言优势和官家身份垄断了当时的大宗交易,进而积累了巨额财富。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朝鲜译官在出使明朝时私下贸易,曾因为过分贪婪被大明锦衣卫拘谨于礼部大堂,导致朝鲜君臣自惭形愧,深感“祖宗见宠于中华之美扫地矣”。

张家以及张玉贞生母尹氏所在的尹家都是这样的“译商”之家,尤其是张玉贞堂伯张炫,《朝鲜王朝实录》称其为“国中巨富”。 就连仁显王后的兄长闵镇远在自己的著作《丹岩漫录》中也形容张家“富豪甲一国”。

张玉贞之父张炯在世时也是译官,张玉贞十一岁(虚岁)时病逝,此前张玉贞之兄张希栻(译科状元)及前母高氏均已过世,此时家中仅生母尹氏及其所出三兄妹(张希载、张玉贞及一姐张氏)。张炯过世后张玉贞多为伯父张炫照料,后张炫因参与“三福之变”获罪远配,张家被抄,张玉贞由是入宫。

值得注意的是,据记载张玉贞祖父张应仁性格豁达仗义、轻利疏财,称其“性豪举,疏财利”“金银布地人争拾取,仁如无见独自长歌”,又言张炯为人“誓守清贫,不问生产,认真安分,无所钦艳” ,由此也有人认为张炯一支恐积蓄无多,张玉贞很可能在张炯去世后就因家境所迫进入宫中。 党争政治作为朝鲜王朝统治的一大特点,源于“中宗反正”并在宣祖朝正式开始。由东西两派开始对立,再到不断分化为四色门阀(老论、少论、南人、北人),党派斗争到肃宗时以延续百年,而正是在肃宗执政时期,党派斗争达到顶峰。肃宗朝的党争主要体现为西人党(后分为老论派和少论派)与南人党的斗争,西人与南人早有隔阂,相互倾轧冤冤相报,誓与对方不***戴天。张禧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参与到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1674年肃宗即位之初,南人党由于在“服制争论”中战胜西人,成功获得执政地位。但六年之后(1680年),包括南人派领袖许积之子许坚在内的众多南人党涉嫌参与宗室李桢、李柟等的篡位活动(史称“三福之变”),肃宗随即对之镇压,南人党几乎都被牵连问斩或发配远疆(即“庚申大黜陟”),西人党趁机夺取了执政权。张禧嫔的伯父张炫正是参与了这次政变,用家中巨资资助福昌君李桢等人的武装,因此在“庚申大黜陟”中被抄家发配。张炫的举动也说明张家与南人派关系匪浅,所以也有人推断张禧嫔最初进入宫廷也可能是受到南人派的协助甚至是派遣。

张禧嫔的最初支持者包括崇善君李澄(朝鲜仁祖之子)的妻子申氏(庄烈王后的外甥女)及其子东平君李杭、张玉贞之兄张希载等等。《肃宗实录》载:“未几,遂封张氏为淑媛,于是,澄妻常赞誉于慈懿殿(庄烈王后),慈懿殿春秋倦勤,甚信澄妻,故偏爱张氏而疏内殿,是时澄妻内则日浸润于上及慈懿殿,外则使其子杭,与张氏兄希载合谋,缔结桢柟余党,昏夜聚会,谋危坤极。”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东平君母子、张希载以及李桢、李柟等人的余下势力都是张玉贞的支持者。通过废后及世子之争,支持仁显王后,反对张玉贞的西人派再度被南人打倒,南人全面执政。张玉贞成为王妃之后,以闵黯为首的南人势力更公开的站到了张玉贞一边。

1694年“甲戌换局”之后,闵氏复位,南人党大多被革职贬谪,西人再度占据优势并获得执政权。1701年,张玉贞被赐死,牵连大批人被杀,西人全面胜利,南人彻底失势。 关于张禧嫔的死因,通常谓其设神堂诅咒仁显王后而东窗事发,导致其被赐死。但19世纪南人出身的文人李建昌便认为此事实属诬陷,张禧嫔是西人和南人斗争的牺牲品,他写道:“仁显后薨,(金)春泽倡言后丧由禧嫔巫蛊……禧嫔尝于居所设神堂为世子祈福,上置蛊狱,亲鞫禧嫔,诸婢引神堂为证” ,即在西人的诬陷下导致了张禧嫔之死。

另外《仁显王后传》及《随闻录》中都记载因恶事做尽,张玉贞死后尸身即刻腐烂,被弃尸荒野。但《肃宗实录》《承政院日记》则说法相反。首先很多大臣(主要是少论派)反对将张玉贞赐死,因为不利于安慰世子之心,认为“世子安而后宗社乃安”;张玉贞赐死后同样得到了较高的礼遇,“王世子及嫔宫服制,似依古礼庶子为父后者,为其母缌之文”。景宗即位后,“重修墓域,改题神主,墓所守直军,定十五名,给复除役”等。张玉贞之墓现今仍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