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灯的由来
孔明灯的来历
第一种说法:孔明灯自然是孔明制作发明的,据说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诸葛孔明算准风向,做成了会飞的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所以孔明灯就流传下来了。
第二种说法:相传五代时,有一个莘七娘,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她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置燃烧着的松脂,灯就靠热空气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这种松脂灯,在四川称孔明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亮戴的帽子,所以叫做孔明灯。
当然,这只是最常见的两种解释,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传说嘛,另外,各地放飞孔明灯的风俗也个不相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十分寮:
据十分寮地区父老前辈的口述表示,早年于前清年间十分地区闹过土匪,由于地处山区,所以村民都向山中逃过,待土匪走后,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间施放天灯作为信号,告知山上避难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借此种方式向村民报平安。因此十分地区的村民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
海南:
在海南文昌、万宁、儋州一带的村庄里,至今民间有扎孔明灯,放天灯的习俗。由于文昌口音“天灯”与“添丁”谐音,男孩家拿着写有吉祥词语的公灯、人丁灯、首牌灯、花篮灯、鲤鱼灯、珍古灯等各式花灯自发组成“送灯”队伍,敲锣打鼓,绕村行进到村中的庙宇前,表示送去“人丁兴旺,家景兴隆”之意。
客家
客家风俗中有在元宵节前后飘飞“孔明灯”祈福的习俗,祈求上天保佑来年的日子幸福美满,生活蒸蒸日上。每一盏孔明灯都代表着一个出生的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