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音乐
当然是假的。中国的哀乐最初叫公祭刘志丹,后来叫哀乐进行曲。
中国的悲喜之源在哪里?
哀乐是一种献给葬礼或哀悼的悲伤音乐。如今,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悲伤和欢乐。那么中国目前的“悲哀”从何而来?
据考证,它最初改编自40年代初延安音乐家安伯、凯尔、石等人在安塞地区收集的一首民歌,由安伯录制。1942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刘志丹的灵柩安葬在他的家乡——保安县,即现在的陕西省志丹县。陕北人民公祭刘志丹大会上,琥珀第一次作词演唱了这首歌,由“陆毅”乐队演奏,取名《公祭刘志丹》。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第一支军乐团团长罗朗出于国家礼仪的需要,对这首曲子进行了和声改编,以至于使用了这首哀乐。它用低沉缓慢的节奏来表现悲伤的气氛。(小源)
很多人认为中国现在的哀乐是舶来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现在在中国流行的哀乐是地道的中国产品。由于它感人的效果,许多外国人也演奏中国的哀乐。那么,中国的哀乐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1936年4月,刘志丹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准备起航前往河北直接抗击日本侵略者。途中被国民党军截住。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刘志丹同志不幸牺牲。1942中共中央决定将刘志丹的灵柩移至其家乡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安葬。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乐队承担了为动人的灵魂演奏音乐的任务。民乐研究小组由凯尔、琥珀、张璐、刘迟、关鹤童等人组成。耳熟能详的民谣品牌歌曲,民谣《绣花口袋》《珍珠卷帘门》适应了当时的氛围和缓慢的前进步伐。他们演奏的音乐比原来的民歌慢得多,改编后让乐队演奏。在整个移灵过程中,沿途使用了中西乐器。此后,这种哀乐逐渐流传开来,录制的哀乐磁带越来越多,覆盖城乡。哀乐创作的成功,给本已沉重的葬礼增添了肃穆的气氛,丧亲者也更真诚地寄托了对亲人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