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炫杜甫风的社会影响
杜甫草堂宣传人员称,2012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馆内的纪念活动正在筹备,这个现象引起大家关注杜甫是好事,但因为对象是杜甫,网友创作时也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尊重传统文化。
3月26日21点52分和21点53分,对于此事杜甫草堂发了两条微博:“现阶段的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我们打开网页,看到的是:‘孩子们的顽劣天性、无邪童真,枯燥课业带来的繁重压力,祖国未来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调皮的孩子,无奈的杜甫,‘南村群童’再次调侃诗圣,公若在宛然一笑之后,杜甫草堂又说:“但这是童心吗?这是幽默吗?这就是潮流吗?这值得鼓励吗?这已丧失了对人格最起码的尊重,何况是对这样一位被尊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伟大诗人?包容有尺度,娱乐有底线,世界文化名人值得世界的尊重和礼遇,‘杜甫很忙’值得我们思考和反省……”世,何处?拄杖一叹,宛然一笑而已。” “杜甫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光,我们决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杜甫是世界上伟大的诗人,我们应该尊重他、敬仰他。现在是娱乐时代,网友涂鸦诗圣杜甫画像,也可能没有恶意。如果网恶搞他,是非常不应该的。
他说,杜甫是1300年来,为数不多的为底层老百姓鼓与呼的伟大的诗人。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他的经典诗句都是在为底层老百姓呐喊,他的诗句也最能代表最底层老百姓的心声。他不但是1300年来威望最高的诗人,而且还是全世界最受尊重的诗人之一。
“如果是有人恶搞杜甫,恶意丑化杜甫形象,说明他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马新朝说,我们绝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恶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没有民族底线,不能没有精神之光。我们要尊重杜甫,敬仰杜甫文化,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发扬光大。 杜甫故里布展工作已接近尾声,很快就将开馆迎宾。巩义市文广新局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可以借着这股网络势头,“联合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回应此事,扩大杜甫故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河南省杜甫研究会副主席
程韬光,河南省杜甫研究会副主席、学者,其力作《诗圣杜甫》获去年茅盾文学奖提名。他对“杜甫很忙”的看法颇为开放。
“昨天,接到国内外一些杜甫专家学者电话,问我的看法。我上网一看,不由得笑起来:孩子们太有才了!甚至某种意义上说,对于扩大杜甫在现在学生中的了解度,以及让成年人回味杜甫的生平文章,都有种剑走偏锋的积极作用。”
程韬光说,实际上,历史上的杜甫就有种自我戏谑、调侃的精神。
如他回忆童年的诗句: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其顽皮形象,跃然纸上。
又譬如,他流寓秦川时,写的诗《空囊》苦涩而又幽默:“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世人***鲁莽,吾道属艰难。不爨(cuan)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诗人在诗中说,世人以胡做乱为苟得富贵,自己因直道而行只宜艰难穷困相属,活该到了断炊、无衣的地步。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小钱为我看守着钱袋子呢。
也许,正因杜甫于贫饥之中意兴不减、诙谐风趣的性情,方可支撑其精神,从而顽强地走向一处又一处的人生风雨!
但他强调,对于杜甫不能过于“恶搞”。 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说,从表面上看,虽然这只是学生随意涂鸦,把插画重新画了一下,但其中一些恶搞,甚至是丑化杜甫形象的图片,折射出校园道德教育的缺失。“也可以说是家庭的行为教育、社会的风气,特别是网络上流传的消极或低级的现象,对学生造成的巨大影响。”许建国说,作为教育方,要确立正确的教育方向,端正教育思想,为学生树立好的行为规范和精神寄托。
“今后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文化、尊重他人,引导他们正确认知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