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艺术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电影《音乐之声》早就听过,剧情简介也看过。总之,这部1965上映的电影,描述了一个修女玛利亚来到一位退役海军军官冯·特拉普上校的家中,成为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在这里,玛丽亚通过唱歌与孩子们打成一片,也打动了军官们的心,他们终于结婚了。

前几天有个群提到这部电影,说里面的歌很好听。这一次,没有再耽搁,我赶紧去找。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剧中景色壮观,唱功优美,人物性格鲜明,七个孩子的表演各不相同,也点出了女教师和军官的性格特点。

看电影的时候,刚好看到了关于电影的大秘密,结合电影本身,应该回答了那句老话: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剧中,即使玛利亚身处修道院,她也像风一样自由,无拘无束,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当我来到上校家,见到他后,我被上校用哨子叫孩子的方式震惊了,然后拒绝吹哨子。上校问她修道院里也是这样吗,她回答:更厉害。

转过身来,面对七个性格各异的孩子,玛丽亚再次表现得像个天使,听着每个孩子的回答,用心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和年龄。即使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恶作剧,她也没有表现出任何愤怒,无论是在她的口袋里放青蛙还是在椅子上放松果。

看到这段话,我由衷地向这个角色致以十万个敬意。按照剧情的设计,此时的玛利亚只是一个少女。她从来没有当过家庭教师,更不用说同时面对七个孩子了。但玛利亚的表现堪称完美,开场白直接向孩子们“示弱”。虽然被孩子们取笑后,她感到惊讶和尴尬,但她没有说一句多余的话。有几个女生能做到这一点?

让我们看看冯·特普上校的角色。作为一名退役的海军军官,他要求严格,像士兵一样训练七个孩子,给他们穿上水手服,用大小不一的哨子叫他们。新家庭女教师一见面,特拉普上校就毫不留情地批评玛丽亚的着装。

玛丽亚到达的当天晚上,上校收到一封去维也纳的电报。临行前,特拉普上校反复向玛丽亚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并拒绝了玛丽亚为孩子们制作游戏服的要求。上校没想到,玛丽亚根本不服从他的半句话...

在剧中,特拉普上校和他的未婚妻开车回家。当他经过一片树林时,几个孩子正在爬树,他以为是附近的顽童。当他回到家,他找不到孩子们,但他惊讶地发现孩子们正在河里划船,他们穿的衣服很熟悉。原来,路边几个爬树的顽童都穿着这样的衣服,而这些“游戏服”是玛利亚用旧窗帘做的。上校勃然大怒,当场解雇了玛丽亚。

玛利亚和特拉普上校的矛盾在这里达到了顶峰,也迎来了转机。因为孩子们用歌声欢迎上校带回来的未婚妻,清脆动人的歌声久久触动着上校冰冻的心,勾起了他对美好往事的回忆。自从孩子们的母亲去世后,他把自己封闭了太久。

剧中,特拉普上校对玛利亚有好感,被未婚妻发现。几经周折,他们终于在一起了。

……

现实中,玛丽亚和特拉普上校的原型是什么?《音乐之声》改编自1949出版的奥地利人玛丽亚·冯·特拉普作品《特拉普家庭歌唱团》。

根据网上的几条信息,似乎两者有点错位。现实中的玛丽亚脾气不好,控制欲强;特拉普上校“非常有魅力,慷慨大方,思想开放”。

如果影片按照现实中性的角色来表现两个人物,音乐之声会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

但在西方文学中,女主角遇到的男人大多是侠义之士,有一双善于发现“真爱”的眼睛。(这里就拿孩子们熟悉的故事来说吧,比如灰姑娘、睡美人、迪士尼的漫画《长发公主》。)

相反,在中国的童话故事中,女主角们,从牛郎织女到蜗牛姑娘,都表现出传统社会所要求的美德,但对男主角没有特别的要求。

小时候看这类故事纯粹是出于好奇,以为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叫神仙;长大后再琢磨这些故事,左顾右盼,感觉像鸡汤。说实话,牛郎只是运气好,但是他家老牛会掐会算,还有这么坏的想法,竟然跑到河边去偷女孩子的衣服。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织女已经被“威胁”了,还无动于衷。为什么中国的仙女都这么“被欺负”?

我无法想象,在未来,我这个没有能力的男孩,还幻想着天上掉下来一个仙女。这个仙女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为什么?她是仙女,所以至少你要在天堂,对吗?一天一地,物质上的差异不说,精神上的差距怎么解释?

这样,童话故事就得过滤了。让我们看看盘古的创造和夸父对太阳的追求。还行,就像仙女从天而降的故事。让我们绕过去。对了,蒲松龄先生描述的狐狸也是同样的问题。穷书生的运气堪比中彩票。我们的男生什么时候才能更侠义一点,而不是期待“天上掉馅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