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间音乐中的民间音乐

陕西常见的民间乐器如下:

铜鼓:框架木质,外覆牛皮,四周铆钉,高约80厘米,直径70 ~ 90厘米。有木架和鼓槌

腰鼓:框架为木质,长圆柱形,长约尺,中间略厚,蒙牛皮,两边敲。

渔鼓:竹筒扎,牛皮蒙面。

柄鼓:木架,高不到一尺,直径一尺多,外覆牛皮,形似扇子,一般与细乐器配合使用。

扁鼓:圆形,蒙蒙牛皮,边上钉,底空,无盖,用于戏曲场景。

锣:又名“锣”、“钩锣”,直径约二尺,铜质,声音洪亮。

萧锣:又名“手锣”,铜制,圆形。

梆子:用枣木制成,一根长四角形,一根圆柱形,长约6 ~ 7寸,互相敲击声音铿锵。

木鱼:由硬枣或核桃雕刻而成,形似鱼,略圆,用木头敲击声音清脆。

铙钹:铜制,圆形,直径约一城尺,中间有圆柄,一目了然,可用布或麻絮系住,互相敲打成声。

箫:由紫竹制成,以声穿孔,以口、唇进气吹奏,手指按成音调。

长笛:横吹竹笛,七音齐备。

笙:由长短不一的竹筒和簧片制成,音色圆润,有独特的音系。

唢呐:又称“小号”、“龟兹乐”。在古代,这种音乐从西域龟兹传到内地民间,因而得名。一般音口为铜制喇叭,后段配有竹制或木制音孔,在吹奏的进气口处贴上所谓的“咪咪”(俗称嘴),以确定音高。唢呐种类繁多,大小不一,用于中国传统戏曲、民间婚丧喜庆场合。

三弦:又称“黑仔”和“时态”。持弦部分的“柄”更长,约两平方英尺以上,在弦乐演奏后发音。发音部分是用蛇皮、蟒皮制成的小柄鼓,有三根弦,高低三个音域,故又称“三黑仔”,常用于民乐、舞蹈、戏曲中。

板胡:又名“胡琴”,最早由西域、甘肃西部传入内地,故名。胡琴有一个带“耳朵”的把手,专门用来挂丝弦,丝弦可以扭曲变形。其下有须,多以槟榔壳削之,以细薄板粘之,使丝弦奏成声;用马尾辫将弦弓起,嵌入弦中,烧松香助涩,拉动丝弦,发音清晰响亮,除拇指外,用其他手指压出各种音调。

二胡:和板胡一样,只是胡身的部分用蛇皮或蟒皮包裹,丝弦由马尾辫拉动,发出相对丰富悦耳的音色。

竹板:有很多种,用竹子做的,比如两块板,互相敲打,或者上下敲打,可以发出很好的声音;四块瓦片,四块竹板,小一点的,可以一手拿两对,摇成声音;还有一种,小竹板连成一串,大概4-6页。一手持竹板弦,一手持竹锯形板条,边摇边放“哔,哔-卡拉ok”的声音,配合民间舞和说唱。

此外,还有琵琶、扬琴、小号、碟、碗等乐器;第二根弦(两根细牛皮筋)要用铁套在手指上拉。用弓弦拉比用胡琴拉更费力,而且会发出“自己吱吱嘎嘎”的声音。当它融入音乐时,音色简单有力,别有风味。这种仪器因为不能被技术差的人使用而逐渐被废弃。

民间音乐常见的曲调和表演形式有:八仙鼓(板板)广为流传,在Xi安附近称为“阳和锣鼓”,是一种民间打击乐;流行于Xi安新竹镇洋河村一带,从清代光绪年间的庙会兴起至今。建国后,曾被群众广泛殴打。在各种乐器的配合下,可以演奏出《龙虎头》、《二龙戏珠》、《和尚拍钟》、《曲江柳荫》等乐曲。它的音色高亢、激越、细腻、缠绵,大多数人都有“仙乐仙鼓”的美誉。铜川流行两种鼓,即“八仙板”和“八阵鼓”:

八仙板:最早是八女表演,后来演变成四男四女表演。表演者穿着古代服饰,八个人代表神话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每人佩戴一个能代表身份的小物件来代表一个神仙;道具是简单的木板,一人一个,由桑木制作,五至六尺长,四页一对,两大两小,类似于文学、音乐中的“牙”,跳舞时配以合页、发夹,边跳边打拍子。队形有燕子队、单涛、荡五花、山连山、拖把、罗汉地下室等。燕子队和单涛同归于尽。

八阵鼓:据铜川民间艺人说,由诸葛亮的《八阵图》演变而来。第一场表演单调,但经过刘家宝前四代民间艺人刘老汉(佚名)的改良,在铜川独树一帜,铺天盖地,流传至今。今天的“八鼓阵”有十位表演者(四女六男),其中一位扮作武将,手持一根七八尺长的扁担,顶端插着一面小旗,代表东吴巡抚鲁迅在场面中央,扮演指挥角色;另一个老人打扮,穿着袈裟,胸前挂着“侧(平)鼓”。在施术者的外围,他代表诸葛亮的岳父黄,不断地为被阵势包围的鲁迅指出出路。另外四男四女,装扮成武士,背上插旗,胸前挂鼓,边表演边敲。以前演《八大鼓》时,八个人分两路,鲁迅在两路中间,前后可以穿插;那些冒充黄的人就在两队之外,不过他们可以穿插在周围。所有的表演者都用秧歌的舞步表演。还有“四花”(里外)、“扭门”、“蜂拥”(面对面、背靠背)。“八阵鼓”打鼓的分数点,和它不一样。它有一套武功和粗细打法,艺术声美堪称铜川一绝。《玉林小曲》曾是坐地曲目,以明清时期外国官员戍边时带来的南方歌曲为蓝本,是一种与当地民歌相融合的独特音乐。一般是一个人独唱,有时男女两人一组或集体演唱。65438年至0982年,玉林小曲作为地方民歌入省,与宋玉琳、舞蹈团在京演出,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九、常家唢呐

流行于陕北志丹县常家村的唢呐,清初命名为“官吹”。它的音调高亢激越,有230多个曲调,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1955年3月,唢呐演奏家常参加陕西省第二届曲艺汇演,荣获第一名。常、常、常兴民的唢呐录音传到澳洲,深受国际友人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