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坟墓
五代豪华墓
墓主人是后蜀开国大将。
2011成都市文物考古队在龙泉驿区狮岭镇发掘了一座五代大型砖墓。这是继前蜀王剑墓、后蜀孟知祥墓之后,在四川发现的最好、最大的五代墓。
这的确是一座豪华的五代墓。经过一个20米长的墓门,一个高大的砖拱墓门出现在我们面前。墓门上可见精美的卷云和草叶彩绘图案。穿过墓门,你将进入一个270平方米的墓体。在长15米、宽18米的大墓中,内墙全部绘有壁画。在赵墓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在墓壁上发现了卷云、草叶、凤鸟、人物等装饰图案,有的还能辨认出原貌。墓室呈“三室一厅”格局,一个主室放着主人的棺材,两个耳室和一个后室陈列着大量表情各异的随葬品。墓室中央是一个长约7米、宽约3米的棺台。棺床南北向摆放,上部用石板铺成,下部用砖砌成。木棺已经腐烂很久了,只剩下棺台。
当时人们一度认为这是王建儿子的墓,而最终确认墓主人为后蜀宋王赵的关键证据是墓志铭。考古人员在主室和雨道台阶处发现一幅宽1米的墓志铭。墓志破损但基本完好,上面刻有近3000字,记录了赵的家世、生平经历、重大战役和子女情况。在历史上,赵是的杰出人物。赵尹霆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九国史》、《春秋十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均有记载。《九国演义》甚至把赵和他的次子赵充涛独立地传了下去。
后唐赵尹霆随孟知祥入蜀,作为其得力大将,为孟知祥开疆拓土,为后蜀奠定基础,成为开国元勋。后蜀建立后,赵甚至被排在三公之列,官位极高。根据墓志铭,赵有三个妻子,三个儿子和七个女儿。其中长子赵崇左是《花间集》的作者。
舒傅敏风
中国第一部文人词集诞生。
诗言志,词表情怀。诗人更多的是通过写歌词来表达男女之间的喜怒哀乐。蜀国前后,蜀中相对和平。成都平原有都江堰水利之利,蜀地民富。它以纸和雕版印刷而闻名。这些都为《花间集》的出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花间集》在成都的诞生也有其历史必然性。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抒情词文学很快被成都文化人所接受,成都词文学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全国各大城市。这一时期,成都词文学“雅正作品日渐减少”,而“富贵小词为大观”,逐渐形成了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花间词派”。
到了三年(公元940年),赵的长子赵崇左编辑的《华》,问世了。《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收录了18位作者的500首词。其中百分之七十八是男女恋爱,其余都是写历史和探险、旅游、写风景的诗。入选作品跨越近百年,入选作者不限于西蜀疆域。《花间集》展现和概括了当时词界的整体面貌。其中,除文、何宁、皇甫嵩外,其余15人均为活跃在成都的官宦士人,包括前蜀丞相韦庄,其中还有已故孟尝君的宠妃华瑞夫人。
《花间集》65,438+08位词人,其词风多变,或婉约秀美,或绚烂华丽,或清淡明秀,或意境深远。文是花间派中写词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菩萨蛮·丘重叠·金明绝》堪称经典。
花间词派成为唐宋时期的又一流派,风格独特,极大地丰富了唐末五代成都词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过,赵崇左当时的头衔是“阴博士路走为魏卿”。为什么一个武将编了一部词集,竟然请了侍郎兼户部尚书欧阳炯作序?赵家其实是好意。
孟尝君,后主,崇尚道教,善舞善写,能韵能作诗。《花间集》语言风格华丽精致,所选词曲多有道家色彩。赵崇左以此投孟尝之家,以巩固赵家的利益。《华吉剑》虽是赵氏为取悦孟尝君而编,但客观上开创了宋词的繁荣,被誉为“词人应遵循的准则”。其柔美迷人的内容和优美婉约的风格开创了婉约派的先河。他的词风直接影响了北宋词坛,“常州词派”也深受其影响,直至清代。
出土了20多件艺妓俑。
证明成都音乐文化的繁荣
在成都博物馆,有一个由20多个精致华丽的五代艺妓俑组成的宫廷乐队,引人注目。这组艺妓俑是在成都龙泉驿五代赵墓中出土的,看着一个个造型各异、笑脸盈盈的人。整体看,相互呼应,气势非凡。这些艺妓陶俑被放置在独立的陈列柜中,就像乐队现场演奏一样栩栩如生。
回到文物出土的时候,整个歌舞团是考古界最惊艳的东西。20多件艺妓音乐俑高约0.6米,均为站立式。根据他们的服饰和姿态,他们被分为三种类型:音乐人物,歌曲人物和舞蹈人物。他穿的衣服鲜艳而富有,衬衫和裙子都清晰可辨,画的金更多。俑所持乐器有琵琶、羌鼓、齐鼓、笙、排箫等。这些雕像很高贵,戴着金色的头饰。其中两个舞蹈俑是柔软的舞蹈俑,身着女装,体态柔软优美;一个是跳舞的小雕像,穿着男装,体态矫健。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最精美的词与音乐结合的俑,有些俑穿着典型的异国风格。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五代妇女服饰、五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还原了五代成都“名都”的盛况。
五代时期,成都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优势,不仅通过蜀道将中原和西域的音乐文化带到了四川,而且还传播到了南方丝绸之路沿线的其他外国,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向中原和南北丝绸之路融合发展的枢纽。此时的成都不仅保存了唐代音乐文化(尤其是宫廷歌舞音乐)的精华,而且为宋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连接唐宋音乐文化的纽带,在中国音乐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支庞大的歌舞乐队出现在赵墓中,自然是他生前生活的写照,也印证了《花间集》的知名度。虽然无法考证这支乐队表演的曲目,但《花间集》是当时教坊歌手的选集,很受欢迎。《花间词》作为对一首歌的回应,自然需要艺妓的演绎。那时候,像赵这样的王公,家里都养了很大的歌舞队。华瑞夫人出身艺妓,她的《宫词》多次描写宫廷歌舞。“出宫出宫城围院,金版叩击风生水起。每晚花树底明,池中有歌。”优美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使词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迅速流行起来。从墓的《二十四赋》到赵墓的《赋乐俑》,为人们勾勒出前蜀至后蜀成都音乐的繁荣景象。
成都日报金关记者李雪艳成都博物馆供图
期(35)成都(5)文化(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