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句谚语是用来概括评价音乐的?

一个人真正的知识在于认清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来源《论语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一种明智的态度。

提出古人要求诚信,表现在学习上,就是知即知,不知即不知。而且,这种坦诚是智慧,知道自己不懂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如果你把无知当成知识,不仅不诚实,还会影响你的进步。

君子以言为耻,行而不止。

来源《论语·贤文》。

粗心的绅士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

建议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做到言行一致。如果我们只是光说不做行动,就会被别人视为“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一个读书人虽然有知识,但行为是内在的。

来源《墨子修身》。

读书人虽然学识渊博,但亲身实践才是基础。

提出墨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务实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都在实践中贯彻了墨家的行政思想。从古至今,许多思想家、学者在知行问题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游历南方多省,收集民间验方,逐一考证,写出了不朽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一个只靠书本知识,缺乏实践的人很难成为大学者。

道虽近,不可为;虽然很小,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来源《荀子修身》。

虽然距离很短,但不去也到不了目的地;再小的事,不做也不可能成功。

建议任何职业都要靠实践来完成。成功之路在自己脚下。如果你不能脚踏实地,永远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你只会一事无成。

闻而不见,虽会可笑;见之而不知,虽知必假;如果你知道你在做什么,你就会被困住。

来源《荀子儒学》。

我听说过大意,没亲眼见过。虽然听了很多,但是很多肯定是错的。看到却看不懂,虽然记得,会有很多是假的;知而不实行,虽然知识丰富,但也必然会遇到问题。

提出在古人眼中,听、看、知、行是认识事物的四种方式,但“行”是最重要的。因为“练习”不仅可以检验通过前三种途径获得的知识,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说过去好话的人,在当下必有所克制,说天堂好话的人,在别人身上必有所征费。

来源《荀子性恶》。

善于谈古的人一定要在今天找证,善于谈天的人一定要在人事上找证。

提示无论你说什么,如果你想让别人相信你自己,你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证据往往表现出事物的关联性,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小心你所说的,小心你所做的。

来源《礼记》。

说话小心,行动小心。

这句话告诫人们,一个有教养、有道德的人,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说”和“做”之前要三思,千万不要冲动行事。

君子强于学而行之。

源头是杨雄的“法眼修身”。

有道德的人鼓励自己努力学习和行动。

建议无论是努力学习还是努力练习,都需要一个人有恒心。要好好学习,就需要好好学习,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同时要认真思考,把学到的东西和用到的东西结合起来。所以,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更重要。

实事求是。

来源《汉书·河间王献·刘德川》。

总的思路是从客观事实出发研究,得出规律。

据说河间王刘德是汉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学,不爱自夸。他一生中最大的爱好是收集古籍。别人送好书给他,他总是让人抄,然后送给别人,自己留着。唐朝人颜师古评价他的行为是“实事求是”,意思是他收集的古籍都是真正的好书,得到的古籍中的内容也符合古代事实。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初衷。后人把这句话引申为一切要尊重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按事实说话。

眼见为实。

来源《汉书·赵充国传》。

亲眼所见胜于百闻不如一见。

提出虽然“听”和“目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很多情况下,听到的东西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他们往往被谣言蒙蔽,只有亲眼所见才更真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正是这个道理。

与其在森林里钓鱼,不如撤退成网。

出处是《韩栋中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