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阳与张歆艺

“我是真的什么都有,但是我居然这么痛苦”,面对杨澜专访,张朝阳这样说道。

一直以来,都很关注搜狐,因为一直对张朝阳感兴趣。而之所以对张朝阳感兴趣,不仅是因为他昔日的荣耀和如今的略显落寞,更重要的是,这个拿到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之后不久,即转身投入互联网商业的物理男,他的激情与倦怠、坚强与脆弱、执迷与顿悟,我在某种程度上都能够理解,虽然我现在还远不能跟他比,事实上,我也从未想过要跟他比,我有我自己的人生,但是,我觉得自己懂他。

据张朝阳自述,其内心全面崩溃,始于2011年5月份的一次爬雪山,“从雪山下来,一下子就觉得脑子不对劲,像是被击穿了,每天都有很多恐惧和妄念”,此后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张朝阳在漫无边际的焦虑痛苦中惶惶不可终日。事实上,精神内核里的问题,从来都是由来已久,然后在时间的流逝里静悄悄地累积,而雪山上洁白的积雪、稀薄的空气,不过是偶然地成为了精神世界轰然倒塌的契机。当然,雪山远离红尘喧嚣的宁静纯粹和苍凉,也起到了促使人更彻底地面对自己的内心的作用,外在的环境越是萧条,人的注意力就会越多地转向内心,但是,这些都不是本质原因。

时间倒回到2011年初,在我们旁观者看来,有关张朝阳的一切都欣欣向荣。彼时,搜狐公司运转良好,尽管张朝阳此时已经无法专注于公司管理,搜狐公司仍然在这一年里取得了快速增长,其2011年度的财报显示,搜狐年度总营收约54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达39%,而他本人,经过多年的董事局权力斗争,也已经获得了搜狐公司绝对的控制权。至于感情方面,当年4月,张朝阳挽着当红女星张歆艺,高调亮相上海车展,引发外界诸多的猜测,不过,此后却未见任何有关两人的进一步报道。多年来,他混迹于美女如云的娱乐圈,爱美女爱派对,但似乎也只是逢场作戏而已,他从未打算将自己的感情稳定下来。总之,2011年5月,关于张朝阳的一切看起来都不错,他没有理由在这个时候精神崩溃。但真实的故事是,他的内心的确是在这样的花团锦簇里,轰然倒塌。

有人说,Charles(张朝阳英文名)毕竟是MIT物理学博士,科学家的世界,我们一般人懂不了。事实上,只要大致回顾一下张朝阳的人生,便可见端倪,其人生的伏笔清晰可见,也不难理解。太阳之下,并无新事。

张朝阳的童年在西安东郊一个工厂家属院里度过,父母都是医生。从中学时代起,一直学习成绩优异,198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86年,以全国第39名的成绩,考取李政道奖学金,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1993年底获得博士学位。

躲在这些耀眼成绩背后的,是一段苦行僧式的不懈努力。据说,他在清华读书的五年里,一刻不停地跟同学比较,比谁的作业先完成,比谁的学习时间长,拿不到第一名,就去冬泳,让刺骨的寒冷来激发自己的斗志,每天坚持绕着圆明园跑五六公里,就是想证明自己可以,那时候,他的理想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到美国以后,他很快脱胎换骨,他将以往的刻苦学习归结为“书呆子”,很快就放弃了坚持多年的生活方式,也很快放弃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梦想,因为,与当时国内对诺贝尔奖的极度推崇不同,美国人对李政道杨振宁等所知甚少,大众的偶像是商业精英,是好莱坞明星,于是,张朝阳的梦想摇身一变,他渴望成为英雄,开着跑车,穿着漂亮的衣服,最好身边再坐着一个身材火辣的美女。

可是,他真的脱胎换骨了吗?

没有。出国前的那个近乎自虐的“书呆子”张朝阳,跟出国后的那个跳着轻灵的“查尔斯狐步”的Charles,始终都是同一个人。他一直都是一个疯狂求名的人,他所在意的,始终都是,自己能否成为人们公认的最优秀最独一无二,而自己究竟做些什么,则取决于人们公认的标准,诺贝尔物理学奖与香车美女,在张朝阳那里并没有本质的不同,都不过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已。

这是张朝阳的本质,也是他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

但这仍然不是事情的全部。从张朝阳2011年精神危机之前如此漫长的一段时期的所作所为来看,尽管作为一个“内向敏感”的人,他具有反思气质,但却一直缺乏深层次的反思。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从来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要追求这些?追求这些到底有什么意义?以及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从来没有问过,或者偶尔极度痛苦心灰意冷的时候,这些问题也曾飘然而至,然而一旦有所缓解,又很快将其抛诸脑后。总之,他并没有给自己的疯狂追逐找到一个牢固的支点。

假如命运一直眷顾他,让他一直保持公认的独一无二的最优秀,或者说是保持他自以为的公认的独一无二的最优秀,那么,他的精神就不会面临危机,他那粗糙的脆弱的精神建构也就能免于倒塌。但是,没有谁是命运永远的宠儿,自认为天之骄子的张朝阳当然也不例外。所以,2011年,中国互联网群雄并起的时代已然到来的时候,看到李彦宏马化腾等后来者已经超越自己,张朝阳无限落寞地意识到自己昔日的荣光今已不再,自己已经不是独一无二的最优秀了,于是,整个内心世界开始坍塌。

这位对于物质世界了如指掌的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不得不从名利场中抽身逃离,远离人群,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去追问那些为世人所嘲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