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犯焉识》的启示

最近,看了一本被改变成电影《归来》的小说《陆犯焉识》,深深得被焉识跌宕起伏的一生吸引,被婉喻真挚长久的爱感动。当然,更多的是被作者直逼人心的种种启示触动。

1、焉识想,假如自己的虚荣心是痒处,大卫的夸奖句句都没有挠偏。焉识知道虚荣心可悲,但他没有办法。人人都有虚荣心,人人都没有办法。

也许轻微的虚荣是可取的,我把它称之为自尊,自尊这东西是好东西,可促进一个人激情的生活和工作。但是,过强的虚荣心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我不太清楚,因为没有经历过。我想,按《易经》阴阳思维来考虑,太过的东西,总会招来些祸害。焉识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时候也有虚荣心,虚荣给他带来了灾难。人人都有虚荣心,人人都没办法,看各自悟性,各自造化吧。总要经历些坎坷,才会明白这东西是好是坏。

2、老几在入狱的头几年就明白什么都可能给其他犯人拿去立功,所以他用自己的沉默和结巴筑起一圈隐形城堡,谁也别想让他打开城堡的大门。

?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焉识的沉默和结巴也是不争的表现吧,在当时当下,不争就是最好的保护方式。《朱子治家格言》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少说话,少纰漏,就能避开很多的是是非非。焉识的入狱是书读的多,焉识的自救也是书读的多,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3、从干部们给刘胡子自杀的总结里他明白自杀是一种对抗性行为,是示威,是敌意的最后表白。一切敌意都可能给婉喻和孩子们招来进一步的麻烦。他看到她们生活得还不错,虽然离报上说的社会主义幸福生活比较远,但天伦之乐还可以尽享,小笼包子还有得吃,他一对抗,她们连那一点享受都没了。

焉识是真正爱婉喻和孩子的,因为他们,连死亡这种最后的自由都没得选择,他宁愿选择痛苦,都不愿让他们因他而受到牵连。这世上有太多的抑郁症患者,为了责任,放弃死亡。人生很无奈,现实很残酷,要么接受,要么改变。

4、他怎么能让大卫这样的人明白,他做什么事,写什么文章,都是出于他自己的道德审美。或者说出于一种道德趣味。各人有各人的趣味,不符合他的趣味的,他就会觉得不适,或者恶心。对,就是恶心。凌博士跟他的观点不同,他们辩争的怎样激烈,那不妨碍他尊重凌博士的趣味。

尊重这两字,这两年,在我的世界里出现多次。以前总是不太理解尊重的具体含义。曾经,提出自己观点,有人反驳时,心底总会涌现出极度的不满,并对此进行攻击,不仅仅对观点攻击,有时是人身攻击,威胁到了双方的感情。现在,慢慢了解到,她反驳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针对你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这是正向的思维和行动,对自己的成长有利。希望我的朋友能感受到,我在提出不同的观点的同时,同样尊重你的观点,愿我们友谊长存。

5、“人活着就好。”恩娘把她老丑的手向焉识的方向伸了伸,焉识马上轻轻把它握住。“人活着需要几样东西呢?需要没几样的。”恩娘反而来劝慰焉识,手在焉识的手心里坦荡荡摊着。

? 恩娘活着的时候什么都要争,争得最多的就是焉识的宠爱。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临死,恩娘才觉得,人活着需要的没几样,何必争来斗去。我觉得,这个死也是看个人造化的,也许很快会到来,也许还很遥远,说不准。要开始觉悟、践行起来,人活着需要的没几样,人死了什么都带不走,得到或得不到都该放下些。

6、从邓指家回到号子里,老几想到男人对女人的爱也是一场病。各种病状都是爱。邓指有点好东西都让他媳妇挂上、戴上;她所能得到的好东西是他的爱,拔出手枪也是他的爱。

心疼邓指这样的男人,他爱老婆爱地发痴,把最好的东西给她,最温柔的内心给她。但是,那女人还是背叛了他。他把抑郁和焦虑放在心里,临死都没有戳穿她。人或许就是这么贱吧,“得不到得永远在骚动,被偏爱得有恃无恐”。

7、人一老,对于自己是不是被别人多余最为敏感,他们整天都在看儿女们甚至孙儿孙女们的了脸色,看看自己在他们生活里的定位错了没有,错了就是多余。没有比发现自己多余更凄惨的事。

原来,人老了是害怕多余的。现在终于明白母亲为什么总说:养了你们三个白眼狼,让我一个人住在这里,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但是,三个女儿喊她一起住,她就是不愿意,大概是害怕不能融入我们,害怕多余。我严肃的让她不要再管我的事,她寻死觅活,大概是觉得自己多余了,小时候的我是多么依赖她。还是要多读点书,积累人生经验,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8、你觉得你可憋屈够了,他觉得憋坏了的正是他。这就是女儿和母亲都觉得生不如死的时候。

读到这里,我笑起来了,原来这世上不仅仅我们这对母女有冤家情节。我和母亲经常游离在这样的状态中吵吵闹闹。母亲觉得为我付出许多,总该听她话,总该为她做出些牺牲。而我,觉得自己被母亲絮絮叨叨的“付出”绑架了那么多年,我受够了,我要抗争,我要自由,我不需要你为我付出。吵过闹过之后,母亲依然心甘情愿的为我付出,我依然亲密的叫着妈妈。世上的母女真的都是冤家。

9、阅读海明威和福克纳也是这样,他并不讲翻译家的坏话,一个贬低的词都没有;他只是从译本上转开目光,再把两束浑浊的目光放远,有点拿腔拿调地背诵着原文。这样,他也就成功地离间了我对于翻译家的信任,我开始写信请求大姑母替我在美国买原著,再海运到上海。

焉识没有辜负教授的教养,对于自己不认同的翻译家没有贬低,只有尊重,并且成功的把孙女的注意力转向了原著。这让我想到了老生常谈的一句话“想要孩子成为怎么样的人,父母就去成为什么的人”。想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自己就不要整天拿着手机。想让孩子勇于上台发言,自己就不要畏畏缩缩。

10、焉识已经是她离不开的伴儿,每天早晨天刚亮她就会在阳台上等他,下雨刮风都不例外。

婉喻是幸运的,一辈子对焉识得不离不弃,终于让焉识意识到婉喻得可贵、婉喻得美。在婉喻失去记忆的时期,焉识对她不离不弃,那种疼爱,那种纵容,那种眼神宛如热恋中的男子。少年夫妻,老来伴是多么奢侈的事物。我的母亲丧夫之痛的伤口还没愈合,又面临着孤独地侵袭,现在的种种不理智语言,我想我应该原谅。

11、焉得认为天才的哥哥和福气应成正比,“福气”是由房子、汽车、吃的、穿的拼装的。太有趣了。焉识想这样告诉焉得,他的福气不小:饥饿一场,遭罪一场,生死一场,结果领略了真的福气是什么。福气是他知道自己是个有福之人,因为他有冯婉喻这样的女人爱他,为他生养了三个孩子,并让他亲自见证了她怎样苦等他。冯婉喻对他焉识的情分,就是他的福气。

焉得的经历的太少,书读的太少,所以他至始至终认为丰沛的物质才是福气之人。焉识从富贵到贫穷,从风流到安静,从单纯到圆滑,经历了多少沉沉浮浮,是是非非,终于意识到冯婉喻的好。有这么一个爱他爱得如此痴迷的女人,爱他爱得超过爱自己孩子的女人,真正是这一生最大的福气了。我被冯婉喻对焉识至深的爱感动,被陆焉识在牢狱中对婉喻的思念感动。其实,我身边也有很多爱我的人,只是没有这么深切的爱罢了,没有满足。我想,再多给我些时间,多经历、多感悟,会明白福气是什么。

12、冯丹珏认为,婉喻和焉识微妙复杂的关系别人不懂的。不懂得而同情比什么都可怕。

我第一次看到“不懂得而同情比什么都可怕”这句话,给我带来的震撼和思考是极大的。我们没有了解自杀背后的真相,没有了解车祸背后的真相,没有了解离婚背后的真相,没有了解孩子愤怒背后的真相……,我们妄加评判,妄加同情,真正是十分可悲和可怕的事情。你觉得对方正在用错误的方式处理事情,想要去帮助他,殊不知很多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能感悟,帮他就是害他。有些人、有些事是永远都没法了解的,放下评判、放下同情,过好自己就好。

13、终究要失去的东西,不如主动失去。能够主动地丢失便是施者。

再深的爱情,如果看不到结合的曙光,不如主动分离,对己对他都是最好的处理方式,让对方寻找真正的美好生活,是伟大地施予者;再深的舐犊情,孩子长大了终究要离开母亲地呵护,不如主动离开,不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给予充分的自由,便是对孩子最深的爱;面对临终的父亲,你深深的不舍,他强忍的病痛,只会带给他生不如死的感受,所谓的不舍其实是被高尚掩盖的极度自私。不如早点让他离去,抛下这可恶的病痛,还他自由。

14、我猜想是邓指的小儿子给了他启发,让他意识到,草地大得随处都是自由。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

陆焉识因为自己的政治因素,被子女推来推去。他已失去了最爱、最放不下的女人,如今连子女也放下了。物质对他来说,没有比自由来得重要。没有任何人和事可以牵绊他,他可以无牵无挂地去寻找自由。陆焉识,终于可以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过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活了。我想,这世上,大概没有多少人是自由的,或为家人,或为物质,苟且的做着违背自己意愿的工作,苟且的适应嘈杂的社会。所谓的梦想,所谓的自由,如海市蜃楼般近在眼前,远在天边。

这本书富含人生智慧和哲理,欲要经历更多精彩,请亲自翻一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