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什么样的好人容易被辜负?
很多人看了《芳华》会觉得有点心堵,认为“好人没好报”这点太让人堵心了。
如果是几年前,我看这部电影,一定会哭得稀里哗啦,会为刘峰何小萍愤愤不平。但心理学学多了,相比从前,现在看问题理性得可怕,忍不住会剖析荧幕中每个角色的心理动力,会挖掘他们深层次的需求,然后,便少了许多表层的同情心,而多了更客观、更深度的理解。
刘峰、何小萍是很善良的人,最善良的人却遭遇各种不幸,这与环境有关,但也与他们自身性格和认知有关,或者说,与他们深层次的心理动机有关。
刘峰在文工团勤勤恳恳,永远在付出,对谁都特别好,但是人缘并不真的好。足够理性的人都明白“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道理,刘峰被孤立,有集体的原因,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他好,特别特别好,但是好的不真实,不真实到脱离了群众。
生而为人,不管做好人,坏人,首先要做自己,要有自我,否则就活成了一个标签,一个身份。 而刘峰,活成了雷锋,活成了大家眼中的老好人,却恰恰没有活出自己来。他永远都是先人后己,永远都是笑意满满,永远都是拯救者。
这个永远,让他好的几乎有神性,却不像一个真实的人,甚至让人感觉他一直端着,绷着,所以他难以融进任何一个圈子。
活成一个标签,刘峰是压抑的,长久压抑的他,在向心上人表白时,会忍不住爆发,忍不住用力拥抱林丁丁。但是刘峰是雷锋,好得有神性,好得像唐僧,所以林丁丁无比恐惧,被本就猥琐的医生干事抱,是医生干事的错,而被唐僧抱,是不正常的,唐僧怎么会主动抱呢?除非所抱之人是妖精。
林丁丁不想被看作妖精,所以她诬陷刘峰,只有这样,才能洗白自己。
一个从来不向外表达自己需求和欲望的人,突然如此有血有肉,让众人生起恐慌。这是刘峰的悲剧。
刘峰更大的悲剧是,是他善良到没朋友。我想谈谈刘峰善良的心理动机。
首先,刘峰天性就善良,这是根;其次,他出生于劳动人民家庭,那个年代,劳动人民思想是跟着集体走的,那个时候最高尚的人,就是雷锋(我猜想,刘峰的父母也很善良);再次,刘峰很自卑,尤其是在革命高干子弟与知识分子后代的圈子里,他更自卑了。
而成为雷锋,成为英雄,便是一个高尚的人,这是他对自卑最好的防御。
从心理学角度讲,利他,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很多人都会有,很正常。
而过度利他,是没有能力自私的表现。这样的人,对自己好一点就会内疚,只有利他,才能平衡自己的内疚感。 过度利他的人,往往内心很自卑,只有通过不断为他人付出,才能享受优越感,才能不让那个自卑的自己存在。
刘峰是一个好人,却没能获得好报,有朋友说,看到这部电影,感觉太凄凉,这明明是在讲一个血淋淋的“好人没好报”的故事嘛,这个社会就是好人没好报。
真的是这样吗?好人就真的没有好报吗?
当然不是。
一个能看到自己,会爱自己,会照顾自己,内心强大圆满,能量丰盛的好人,通常是幸运的,而这样的好人,才能做到纯粹的好,是真正不求任何回报的好。
而刘峰的好,其实一直是在求被认同,虽然他在离开文工团时,让何小萍把他那些奖章都扔掉,但他心底其实并没有真正放下,所以在战场上,他甚至渴望牺牲,这样他就可以成为英雄了,这样曾经唾弃他的心上人就会为他唱歌了。
刘峰,一直为别人活着,却没能力让自己过好。他自己都看不到自己,谁能真正看到他呢?
所以,他注定是一个被辜负的好人,但好在,并不是所有人都辜负他。
道德完人,会吸引与其对立的人,也会吸引崇拜者。
很多男战友对刘峰嫉妒、嘲笑和愤恨。而何小萍却默默地爱上了他,但她只敢默默地去爱,她说:“他是最好的人,我配不上他”。
刘峰接何小萍的时候,细心体贴,帮她拿包,帮她隐瞒出生身份,教她敬军礼……
刘峰做的这一切,对他来说稀松平常,他对谁都好,而大多数人也不会太把刘峰的好放在心上,甚至早把他的好当作习以为常,当作空气,但对何小萍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她从小缺爱,从来没有人对她这样好过,刘峰简直成了她的拯救者。
何小萍也是一个悲情角色,她的悲剧源于周围环境,源于她的原生家庭,而她原生家庭的悲剧又源于时代的悲哀。
如草芥般平凡的人,在时代的悲哀洪流中,是多么弱小。有时候,一个人的悲哀,就浓缩了一个时代的悲哀。
如果何小萍的爸爸不会遭遇迫害,她妈妈也不会改嫁,她的家庭成分也不会被人唾弃,最重要的是,何小萍的性格也不会那么脆弱、敏感。
她来到文工团,满心期待,因为她认为只要离开家,她就会有新的开始。殊不知,一个人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会影响其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书上写到, 一个人的缘分,主要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修下的。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早年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影响其一生与人相处的关系模式。
何小萍初到文工团,表现出了对他人过分迎合,尽管做了两天两夜的火车,还是会展示高难度舞蹈动作;即使摔倒了,还立刻爬起来说,我还可以做空翻;见到宿舍长,赶紧敬军礼……这种夸张地迎合,其实会让人产生距离感,甚至不自在。
相对刘峰,何小萍更自卑。当她非常渴望穿军装给父亲照一张照片时,她都不敢去借,而是偷偷地拿。
这种发生在宿舍里的偷偷拿且撒谎的行为,是会让舍友们很没有安全感。从此,大家与她有了距离。
当距离产生,何小萍索性不再去迎合任何人,自己成为一座孤岛,像脆弱的小刺猬一样,随时准备战斗,以求自保。
刘峰走后,她彻底与文工团决裂,当总算可以离开的时候,她浅浅一笑,有悲哀,也有痛快。
何小萍是一个喜欢逃离的人,她逃离原生家庭,逃离融不进去的集体,当现实极端难以承受时,她便逃离现实,走进了精神病院。
对《芳华》中最牵系观众心的两位主角背后的心理动机进行了如此冷静地剖析,也许有读者会以为我想表达“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当然不是。
虽然我不喜欢用“可怜”这个词形容人,但如果非要用这个词形容更易于让人理解的话,我只想说,“可怜之人必有令人心疼之处。”
刘峰与何小萍命运多舛,有时代的责任,有环境的责任,更有他们自己一些问题。如果可能,我希望他们能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然后我想对他们说:“这不是你的错。”就像《心灵捕手》电影中,心理咨询师尚恩注视着威尔,反复对他说:“这不是你的错,这不是你的错,这不是你的错……”
像我一样,大多数观众都是很心疼刘峰何小萍的,作为高票房的著名导演,冯小刚何不知晓大众心理,所以相对原著,他给了何小萍一个美好的结局:何小萍精神痊愈,并与自己一生所爱相伴终老。
可以与爱人朝夕相处是多么幸福的事,我想没有哪种结局比这个更体贴何小萍了。
也许,刘峰心里并不爱何小萍,很显然,他抱何小萍的时候,眼睛看向别处。他跟她在一起,是因为她需要他,是因为他是一个不忍拒绝别人的好人。 但是,刘峰也需要何小萍,他一生都想成为拯救者,他需要这种被需要。
很多朋友认为电影结局还是太过凄凉,但想想,两个自卑破碎、相互需要的心灵,彼此搀扶,彼此温暖,彼此滋养,可以相伴终老,是多么幸福温馨的事。
就像穗子最后的旁白: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 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