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多媒体在音乐欣赏课中的教学作用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对音乐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不仅给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冲击和变革,也为音乐教师改革音乐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拓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要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一体、视听融合、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广的优势为教学服务。”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启示下,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各个教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的画面、丰富的声形、生动有趣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音乐课堂中的优越性毋庸置疑。然而,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误区,客观上已经开始影响其正确的应用方向,制约其进一步深入发展。多媒体只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教师必须从整个教学系统出发,不能用多媒体“画蛇添足”。我们对待音乐课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就好像一首歌里的“说我爱你不容易”。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如何恰当地使用课件,使其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它的价值真正体现在解决关键问题和处理难点问题的突破上,比如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复杂的关系简单化,把难以想象的问题形象化。在一次专题活动中,我听到了对多媒体教学的另一种评价:这是一次优质课评价。几乎每一节竞赛课都使用多媒体视听教学手段,这无疑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辅助、丰富和深化的作用。但在这些课上,我看到很多老师忙于操作电脑,无暇配合学生,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课前设置的画面和程序上,教学弹性不足。这是不是走入了误区?是否有滥用多媒体的倾向?虽然多媒体可以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可以用具体表达抽象,但也可能剥夺学生想象的空间,从而造成学生的依赖性更强。通过这些现象,我就以下几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根据新的音乐课程理念正确理解多媒体技术对教师的要求,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音乐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从音乐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是音乐教师必备的素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多媒体应用能力将与学科应用能力相融合,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而且有利于音乐审美情境的创设,为师生体验音乐情感提供了条件和环境。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能力,因此有利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尤其对学生而言,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的音乐学习目标提供了便捷的工具,为学生打开了了解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的大门,帮助学生组织、建构和完成多项音乐学习任务,并能有效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它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向多途径、多方式发展。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获得音乐知识,还可以在计算机房或家里借助多媒体课件或资料进行个性化学习。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它的机械性。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注重以情感人,因此需要音乐教师的情感投入,要求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都超出了多媒体技术的能力。第二,处理好教师和多媒体的关系。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是教学现代化的标志,这必然会在教学领域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必须保持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重塑自我,努力学习现代教学理论,超越技术因素,提高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和水平,进入教学艺术的境界,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继续在教学领域发挥能工巧匠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也有夸大多媒体作用的倾向,甚至认为教学机器可以代替教师的工作。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论点。现代教学媒体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只要积极学习,人们可以掌握任何工具。教学机器不可能取代教师的工作,因为:(1)现代教学媒体必须依靠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操作才能发挥其效能。比如一年级欣赏曲目《玩具士兵进行曲》。整首歌分为三段,分别描述了玩具士兵行军、玩耍、回家的场景。虽然三段的音乐,无论是节奏的表达,还是音乐形象的刻画,都非常生动传神。但是,一年级的孩子光靠听是不可能理解的。所以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听片段音乐的过程中,为这段音乐匹配了相应内容的vcd图片,让他们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在听和花式中完成。这样,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音乐的形象,感受音乐的内涵。在理解音乐内容的基础上,他们会很容易展开想象的翅膀来进一步表达音乐的内容。(2)教师对学生有独特的人格影响,情感教育是任何教学媒体都无法替代的。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刘德昌老师强调:“要恰当、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师不应忘记自身教学能力的体现,不应完全依赖音频;教师的教学语言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淡化。“国外一位心理学家根据实验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应=7%的文字+38%的声调+55%的面部表情。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必要的,人机对话代替不了人与人的对话。音乐教育作为情感教育更是如此。比如在教五年级歌曲《外婆的澎湖湾》第九册的时候,学生可能对歌曲的旋律略知一二,但对歌曲中所唱的人和景却不甚了解。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我把台湾省澎湖湾的地理、风土人情、美景等视频资料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通过最直观的画面了解台湾省海岛的人和风景,并结合老师精心组织的语言,引入本节课的话题。当我让学生欣赏澎湖湾风光的时候,我会活泼地唱《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而不是让他们听着磁带上的模特唱歌。当时我发现同学们好像都被老师的情感模型唱法感染了,都忍不住跟着唱起来!因为这是一首台湾省的歌,我及时引导学生明白台湾省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要热爱祖国,祝福祖国统一事业!我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的说:“从现在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为祖国统一事业做贡献。".....看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豪情,我也感动了。最后,全体师生合唱《我的中国心》结束了这节课,全班同学立刻被一股浓浓的爱国之情所包围,大家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3.分清主辅关系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只能起到辅助教师的作用,而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著名教育家刘德昌老师曾告诉我们:“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只是作为音乐课的辅助工具,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使用不当,会冲淡音乐教学本身,甚至影响和降低教学质量。比如盲目依赖多媒体技术,把课件设计成序列式结构,老师上课边讲边不停按键,成为“解说员”。这不仅用计算机的观念制约和取代了师生的观念,而且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改变了音乐教学作为人文课程的学科性质,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冰冷的人机关系所取代。1,教学不应该是直观的,但是教学媒体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突出音乐性,不要搞“作秀”,更不要以主持人自居。多媒体的使用应服从教学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学习音乐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音乐形象的感知。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课前,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探究热情,逐渐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说。音乐不同于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学来描述。其形象描述模糊,学生难以掌握。教师可以根据儿童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利用电脑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创造性地将一些音乐形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组合起来在课堂上营造出特定的形象情境。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歌曲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表达音乐的欲望。在欣赏国歌时,配合天安门广场前的升旗仪式、运动员夺金等亮点,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为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多媒体营造有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不仅能让他们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音乐形象,还能不自觉地诱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课件被用来展示不同的声音,如小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和孩子们唱歌的声音,这些声音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使他们很快掌握了这个难点。(2)省时省力解决困难。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学习好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是音乐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教授一个简单的读谱知识,学生容易产生误解、不适应甚至智障。这时候就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将抽象的乐理形象化,让虚无缥缈的音乐形象变得直观具体。为学生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在尝试新事物时克服对困难的恐惧,增强自信心,使他们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愿意调动一切力量去实践。在对笔记的理解中,我设计了一个动画游戏。把员工设计成一栋大楼。小纸条变成可以接受的漫画,让学生用鼠标的点击和拖动,为小纸条找到归宿。拖拽正确的小纸条,就会对学生说谢谢。如果不对,小纸条就会滑回原来的地方。学生们被游戏深深吸引住了。在游戏中,孩子们很快掌握了每个音符的位置、音名和卷名。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入门教学五一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认识和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开口结构特点,我通过电脑播放了每种乐器演奏的MIDI音乐片段,然后通过电脑将每种乐器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每种乐器从音色到开口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了解。这样,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就能自然地区分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进一步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我对不同的班级都进行了这样的尝试。班上听磁带录音的学生,注意力占了90%以上,教学效果很好。可以看出,学生对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欣赏审美,快乐。“美似有形”是艺术欣赏的好去处,音乐欣赏是学生感知、体验、理解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限于儿童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学生的经验有限,无法独立理解一部音乐作品。必须依靠老师的讲解和引导。但有些老师总是讲空话,挫折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多媒体结合音视频,将优美的音乐与动人的画面联系起来,辅以儿童的语言讲解,以直观的视听效果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生动的情境中触发古籍的灵魂和情感菜肴,从而达到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在欣赏《四只小天鹅之舞》的同时,我记录了中外舞蹈中的四只小天鹅舞和世界风景中的天鹅片段。让学生通过结合舞蹈和图片来欣赏歌曲。孩子直观地理解音乐的美,音乐欣赏中音频和视频的结合要适应时间,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老师给学生们展示了“可爱的动物”这个音乐组合。欣赏每一段音乐时,老师都配有动物动画。我觉得这样的设计限制了孩子的思维。音乐是一门模糊的艺术,同样的作品,每个人对它的理解都不一样。音乐组合中有一段活泼跳跃的音乐,学生可能会理解为不同的小动物,如松鼠、梅花鹿、兔子等。,但老师一开始就用大白兔的动画固定了学生的理解,没有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4)开阔视野,激发创造力。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最好的桥梁。在音乐课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开放的学习形式,创造一个信息场。多渠道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孩子在音乐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材第一册歌曲《火车要开了》这一课,我设计了一个课件。有几个火车移动的动画,比如火车从远到近,火车从启动到疾驰,火车钻进山洞...用鼠标点击时,动画会无声播放。我启发学生:“这个动画缺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声音”。我说:“谁能配得上声音?”同学们特别兴奋,开始互相交谈,积极开始思考。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们用节奏、速度和强度的变化来展示火车度过时的不同场景。这样,孩子们不仅很快就掌握了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在音乐演奏中的作用,还让他们有了成就感。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分析教学目标和内容,做好教学设计,确定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目的和方法,从而达到辅助教学、取得实效的最终目的。2、认真准备,做好课前检查工作。这无疑是保证课堂有效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备课过程中,要把如何使用教学媒体纳入必要的内容,精心策划和准备。在我们的教案中,我们应该反映使用多媒体的程序和方法。上课前检查设备是否可用。使用的教学媒体软件一定要提前看和听,以免临时出问题,分散学生注意力,浪费宝贵时间。3、上课时,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必须学习的对象上。什么时候提问,哪些问题要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环节要提醒学生注意,都要有条不紊。在使用多媒体时,我们必须选择最佳时机,以确保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时,先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作者、作品和创作时间,再介绍单簧管和巴松管的特点,听单簧管和巴松管演奏的兔子和乌龟的音乐主题。分别介绍单簧管和巴松管时,只出现单张图片,然后在要求学生比较时同时展示,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由于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往往转移到屏幕上,无法全身心投入到音乐的情感体验中。所以我讲解的时候,总是把动画设置成停止状态,以优化教学效果。第四,认清优势与局限的关系。在选择多媒体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那些符合教学实际、内容正确、形式美观、制作经济、技术创新的多媒体,以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例如,在本课第三卷“声音的级别”中,学生最容易将声音的级别与声音的级别混淆。在教学中,我把“音高”概念的讲解交给了音乐厅来完成。软件里有一个活泼有趣的卡通小精灵,是他带领孩子们在音乐中遨游的宫殿。当我们打开“知识的殿堂”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凌乱的卡通房间。小精灵告诉我们,这个房间里所有的东西都和音乐有关。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我点开了放在取暖器上的一个娃娃。这是一个娃娃跳起来解释什么样的声音是高音。以女性尖叫声为例,既生动又形象:我点击了放在加热器下面的一个玩偶,他跳下来解释,并用大提琴丰富的低音效果演示。学生学习的时候就像看动画片一样,兴趣很高。演示后,学生能快速准确地回答“高音”和“低音”的概念。优秀的媒体教学作品不仅需要优秀的教学设计,还需要优秀的二维漫画和三维图像艺术家、高配置的电脑和大型制作软件。可以说,需要各种非常专业的人共同参与。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基层学校无法实现大家想要的课件的各种表现形式。那么,能否从市场上现有的教育软件入手,认清优势与局限的关系,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引入教学活动,取长补短,整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