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使二者和谐统一至关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集中在“引导什么?”如何引导?”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教与学的关系才能和谐,音乐课的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施。1,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是教学任务的主导者,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学生知识的启蒙者。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1)目标素质教育是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教学中确立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既要有微观视野,又要有宏观视角。学生的学习是由认知能力、学习兴趣、思维方法、学习习惯等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那么,老师的“指导”与思维训练、创造训练、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渗透和渗透到音乐的教学目标中,包括认知、主体能力、兴趣、态度、情感等各个领域。教师的目标应该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他们不仅要注重审美,还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他们还应该发展创造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从单一型到多元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2)引导学生学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前提。教师的教学方法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要符合学生“学”的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每节课都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可分为三类:a .内容型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传授学习方法。比如西师大版八年级《三峡情缘》的单元重点就是《三峡儿女情缘》。以歌曲《三峡,我的家乡》为例:传统教学是老师介绍,整个教学过程由老师进行。一节课下来,老师只关心自己是否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甚至在学生表演的时候,也允许他们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圈子”按照老师的意思去做。重教轻学,没有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几乎没有即兴发挥的机会,整个课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的体现。在新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先听这首曲子,学生可以用自由交谈的形式告诉大家,这首歌描述了三峡的哪些特色,喜欢这首曲子的哪些方面。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谈论对“新”与“旧”三峡的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我”的含义。这时候学生就会积极发言,思维就会开阔,思维就会逐渐深入。通过自由发言,学生对演唱歌曲的基本情绪会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b .学习法定教学法案例1《川江船夫之歌》描绘了川江船夫在酷暑严寒中以体力劳动特有的节奏劳动的形象。教学内容:听有感情的音乐——哼歌;看图——感受船夫的性格;品味音乐——体验情感;感知音乐——弄清音乐与劳动的关系;带着感情唱歌。根据这些步骤,设计本课程的重点:听音乐,找出劳动歌曲的音乐特点。c .教与学指导法仍以川江船夫歌为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是口头告诉学生一些理论上的艺术处理,一步一步地设置好框架。学生没有自由的想象空间,没有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学生只是被动地遵从老师的意志。在新的教学中,以初谈为铺垫,准确地找出劳动号子音乐的特点,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情绪、唱法来演唱这首歌曲,比较什么样的演唱形式能表达工人的感情。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和相互评价,达成共识,形成本课程的教学方法。(3)挖掘情感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两个心理要素:情感要素和认知要素。不能只看重后者而忽视前者。教师要发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掘情感教育点。在教授川江船夫歌时,适当使用多媒体,配上川江船夫劳动的悲壮、苍凉的视频,会增加音乐情感的表达。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自己的情感表达,用自己投入的情感、亲切的教学举止、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音乐之美、之情的感知和体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人格的核心是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要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学方法和课堂“提问”的选择应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保护学生的创造火花,珍惜学生的独立意见,鼓励学生质疑和提出困难的问题。2、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只有引起学生思考的活动才能称为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来学校不仅是为了获得一个知识袋,更是为了变得聪明。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课堂应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求知。案例二月光音乐(西师版)老师:听听这个系列相声开头的两种玩法,哪种更能表现月亮的颜色?老师先在钢琴上用和弦演示了月光音乐的主题,然后用单音符演奏主题。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这时老师并没有给出结论,而是反复对比演奏的主题,学生们逐渐从交头接耳变成大声争论。这时,老师提醒学生哪种演奏“最适合表现月亮的颜色”?为什么?这种感觉从何而来?通过比较聆听、讨论和交流,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2)激发“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给所有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上,要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搞好课堂个别化学习,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开展“听、想、唱、议、演”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做好小组讨论,在和谐民主参与中获得直接的音乐体验。让学生享受参与音乐活动和探索知识的乐趣。(3)加强对音乐的感知加强对音乐感知的训练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音乐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反复理解音乐才能形成。a .认识到音乐的科学性。必须根据学生学习音乐的客观规律来进行。比如学生学习音乐需要经历感知、理解、练习等几个阶段。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要通过音乐的比较、理解、品味、哼唱、思考、歌唱来逐步培养。b .认识到音乐的层次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过程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的阶段。感知要有层次,比如感知、理解、应用、记忆。理解音乐要体现“支持→释放→创造”的过程。c .认识到音乐的综合性。根据《全日制音乐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和声、音乐结构等音乐要素。学生应该在听、说、唱、思考和创造力方面得到训练。不仅体现在音乐内容上,还体现在学生参与的环节上。教学实践表明,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学生和教师。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只有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促进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正确处理音乐教学中的教与学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在实践中,老师会觉得学生越来越聪明可爱,对音乐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在快乐平等的教学中,教师也会从中获得频繁的喜悦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