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夜归人诗句

1. 描述夜归人的诗句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白话译文

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扩展资料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全诗语言朴实浅显,写景如画,叙事虽然简朴,含意十分深刻。

对这首诗的词句释义和意境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诗表面看似乎字字“明白”,实则言简意约,含而不露,“情在景中,事在景中”,而情非直抒、事不明写,这给解读带来难度,歧义难免,多解必然。

2. 都是夜归人的诗句

燕歌行作者:曹丕 朝代:魏晋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浣溪沙作者:吴文英 朝代:南宋 体裁:词 波面铜花冷不收,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西风梧井叶先愁。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作者:张抡 朝代:宋 体裁:词 双阙中天,凤楼十二春寒浅。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瑶池宴。

玉殿珠帘尽卷,拥群仙、蓬壶阆苑。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

可是尘缘未断,漫惆怅、华胥梦短。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玉蝴蝶作者:史达祖 朝代:南宋 体裁:词 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

漏初长、梦魂难禁,人渐老、风月俱寒。想幽欢土花庭 ,虫网阑干。

无端啼蛄搅夜,恨随团扇,苦近秋莲。一笛当楼,谢娘悬泪立风前。

故园晚、强留诗酒,新雁远、不致寒暄。隔苍烟、楚香罗袖,谁伴婵娟。

3. 关于夜深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4. 谁知道有关夜的诗句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春宫曲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后宫词 (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赠内人 (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瑶瑟怨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远志 (龚自珍) 九边烂数等雕虫,远志真看小草同。 枉说健儿身在手,青灯夜雪阻山东。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中秋寄子由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一作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孤光,把盏(一作酒)凄然北望。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婵娟。

5. 风险雪夜归人出差自哪首诗

作者: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注释:芙蓉山:今湖南桂阳,宁乡等地均有芙蓉山,未知实指何处。

白屋:如茅屋。多指贫民住的简陋屋舍。

赏析:暮色苍茫,山路漫漫,天寒地冻,茅屋的主人听见柴门犬吠声,出来一看--风雪之夜有人来投宿;而旅客听见柴门犬吠声,喜出望外--风雪之夜有处可投宿营。这是"五言长城"刘长卿描绘的一幅"寒山夜宿图"。

诗中没有明写人物,却感到其人呼之欲出,没有直抒怀有情怀,但觉得其情动人肺腑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

“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

“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

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

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

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

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

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

“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

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

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

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

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

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

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

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

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