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颂》的演奏形式
《红旗颂》用管弦乐、交响乐和合唱来演奏。
用音符送去对党和国家深深的祝福,用歌声期待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未来。这场音乐会的主要曲目包括合唱交响乐《红旗颂》等红色经典。
由著名作曲家吕其明作曲的《红旗颂》自1965首次登上“上海之春”舞台演出以来,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演出率最高、媒体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被誉为“人民的红旗颂”。
这部作品饱含了作曲家对党的热情和深情,与亿万中国人民找到了精神共鸣的交汇点,引发了跨越时空的长久共鸣。建党一百周年之际,90岁的鲁老荣获“七一奖章”,这是对这位一生坚持歌颂党、祖国和劳动人民的“人民音乐家”的最高褒奖。
《红旗颂》的创作背景
1965年,为了举办“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开始征集公开演出。当时主办方在评选各单位提交的初选节目时,认为主旋律作品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于是,贺绿汀、丁善德、孟波、黄怡君等音乐人把创作任务交给了吕其明。为了写好这首歌,吕其明思考了一个星期,试图找到一个突破点来表达《红旗》的主题。
在构思和创作过程中,被捕入狱后英勇牺牲的父亲、前赴后继慷慨解囊的烈士、冉冉开国大典升起的五星红旗,像电影银幕一样映入吕其明的脑海。终于,他完成了这首歌的初稿。在创作过程中,吕其明认为应该尊重中国普通人的欣赏习惯,所以他注重旋律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