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是什么
八股文是什么:又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是中国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八股,因此得名八股文。
八股文起源于宋代经义,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定为科举取士式,使用朱熹的注解。然而,文章格式直到成化年间(1465-1487年)才逐渐形成八股文。清代沿袭明代制度,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1898年戊戌变法后,八股文被废除,但不久又被恢复。直到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宣布废除四书五经的八股文,八股文制度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八股文的特点是严谨、刻板、程式化,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死记硬背大量经典文献,以应对科举考试。然而,这种文体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得他们在创作和思考过程中无法发挥自己的见解和才能。因此,八股文在历史上一直饱受诟病,被认为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弊端之一。
八股文也有其历史价值。首先,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当时知识分子追求功名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八股文,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科举考试的制度和选拔标准。其次,八股文是古代汉语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许多脍炙人口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是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如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最后,八股文也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研究八股文,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