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奥尔夫的经历

奥尔夫于10895年7月出生于慕尼黑一个艺术军人家庭。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卡尔·奥尔夫从小就对音乐和戏剧产生了兴趣,这为他成为音乐剧大师奠定了基础。奥尔夫基本上是个自学成才的大师。从少年到青年,他通过自学研读大师们的作品,并在对大师们风格的不断探索中顽强地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那种带有原始性质的“野性”的音乐和戏剧”。他从不把自己局限于某个专业或学科,作曲、指挥、戏剧和舞蹈...他报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和研究。

1924年,与舞蹈家哥德尔一起在慕尼黑创办了冈特学校,长达半个世纪的儿童音乐教育生涯,使他与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被誉为儿童音乐教育专家。在那里,奥尔夫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音乐教育的尝试,如新节奏教学和动作与音乐相结合的实验。在音乐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在音乐和动作教学中突出节奏乐器。为了让学生亲自参与演奏音乐,他以即兴创作的方式设计了自己的音乐,并制作了一套可以用于合奏的小型乐队乐器,主要以打击乐为主。这套曾被统称为奥尔夫乐器的教具,如今已享誉全球,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让学生设计自己的音乐,并尽可能地为动作伴奏,奥尔夫从当地和外国的民间音乐中找到了编写教材的来源。

1930年,由他和他的终身伴侣凯特曼编写的第一版教材出版。作为一个基础的音乐教材练习,这本教材引导人们认识音乐的原始力量和形式。因为它的表演性和舞蹈性,所以很好学。随后,许多其他小册子相继出版,并为奥尔夫乐器的练习编写了大量的教材。在这个过程中,奥尔夫的学生——也是她后来生活中最重要的伙伴——古丽特·凯特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军特校”实验因国内外巡回演出和各种国际会议上的教学方法演示演出,受到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有力地推动了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

1932年,一本象征音乐教育革命的著作——奥尔夫教材——儿童音乐,儿童创作的音乐——民歌准备出版,但由于政治和历史原因,出版计划搁浅。奥尔夫决定离开音乐教育,专攻作曲。

1937年,一部14世纪诗歌手稿创作的音乐剧《卡麦纳·布兰纳》实现了他的突破。42岁时,他已经发表了许多探索性的作品,但他称这一突破是他“全集”的开始。奥尔夫从青年时代起对“完整戏剧”的追求——一种通向人文主义、寻求原始原始、融音乐、舞蹈、戏剧于一体的艺术——在这三部作品中得到体现,使他在“完整戏剧”(或整体艺术)的创作中走向成熟,形成了真正的奥尔夫风格。这里也体现了奥尔夫独创的音乐教育原则和思想。

从1948到1949,卡尔·奥尔夫完成了集音乐、舞蹈、戏剧于一体的《安提戈尼》,而卡尔·奥尔夫用4架钢琴、59件打击乐器和人声来体现最古老的神话——日神和月神的结合,恰好结合了柔软、健康和美丽。这部作品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作曲家大师的声誉。他在专业作曲中使用的技法,和他的音乐教育一样,都是突出的节奏因素。他不断地用某种固定的音型作为音乐发展的动力,在旋律中很少使用半音音阶和屈折,和声让位于更次要的位置。总之,无论是旋律还是伴奏,都是建立在简单朴素的基础上。舞台布景和演员服装的象征意义是体现他的原始本性的“完整艺术”的概念。奥尔夫一生孜孜不倦,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剧。

从1950到1960,奥尔夫是慕尼黑音乐学院作曲大师班的教授和主任。他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发现自我,这一点至今仍贯穿在他的专业音乐教育思想中。奥尔夫从1948开始为巴伐利亚广播电台撰写《学校音乐教育》,连续播出五年,受到学校的热烈欢迎。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根本性事件。

1961年,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与造型艺术大学成立了奥尔夫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奥尔夫教学法研究培训中心。

奥尔夫和凯特曼于1962年访问日本,在日本掀起了学习和实践奥尔夫教学法的热潮。奥尔夫教学法与东方文化的结合开启了奥尔夫教学法新的里程碑。

奥尔夫和凯特曼于1962年访问日本,将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方法带到了东方,开启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与东方文化相结合的新里程碑。

奥尔夫于1982年在慕尼黑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1924舞蹈家Dororee Gunthen和Orff在慕尼黑创办了君特体操卡尔·奥尔夫音乐舞蹈学校。

1925舞蹈演员里克斯进入军校。

1926音乐家凯特曼(他将成为奥尔夫的助手“学校音乐教科书的共同编辑”)进入冈特学校。

1928乐器制造商Kan Maendler为冈特学校制造了第一架木琴。

1930君特学校舞蹈队首次演出,多次在国内外举办演出。

1931奥尔夫和凯特曼合著<;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原创音乐练习)首次出版。

1932奥尔夫第一次见到德国音乐教育家埃伯哈德·普鲁斯纳(Eberhard Preussner)和德国音乐教育第二次改革的领导者莱奥·克斯滕贝格(Leo Kestenberg)。

1933冈特学校在柏林成立分校。

1936奥尔夫和凯特曼为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林匹亚体育节“奥林匹亚青年”节创作并表演。

1944冈特学校在纳粹镇压下被迫关闭。

1945冈特学校被炸。

1948开始在慕尼黑的“巴爷电台”播放儿童音乐节目,孩子们在凯特曼的指导下,自己演奏和演唱。

1949在凯特曼的指导下,儿童音乐班1950在奥地利托尔斯泰堡莫扎特音乐学院举办,出版<;儿童音乐)

1953在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召开高等音乐院校校长国际会议,举办学校音乐教材演出,首次与外国建立联系。在莫扎特音乐学院举办“学校音乐教材班”

1954 <;《儿童音乐》(第五卷)全部出版,《学校音乐教材》第一部电影制作完成。

1956-57(儿童音乐)首次录制(Columbia-E1ECTR 01A)

1956—58一系列“学校音乐教材”在巴爷电视台播出(由凯特曼和奥尔夫的女儿主持)。

1958在国外举办讲习班(比利时、瑞士、意大利)(凯特曼)

1961奥尔夫学校音乐教学中心在莫扎特音乐学院成立,第一个国际暑期学校在萨尔茨堡郊区弗罗恩堡举办。

1962“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促进会”在萨尔茨堡成立。奥尔夫学院教材首次在国外(多伦多)举办工作坊。奥尔夫和凯特曼都出席并发表了讲话。日本全国广播电视协会(NHK)邀请奥尔夫和凯特曼在日本四个国家进行演讲和演示。在慕尼黑成立了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推广协会德国分会并开始出版

1979全部完成。奥尔夫学院开学。

1970奥尔夫学院扩建完成。

1973音乐治疗和社会教育系成立于奥尔夫学院,由威瑟伦·凯勒领导。

1975“奥尔夫音乐教育国际会议”在奥尔夫学院每五年举办一次。

1981奥尔夫音乐教育首次传入中国大陆。

1982奥尔夫去世了

1990凯特曼去世2000.11.7-12由奥尔夫基金会和美国奥尔夫学会联合举办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国际会议”在美国罗切斯特举行。会议的题目是“反思过去,展望未来”和“奥尔夫的终身音乐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国际会议分别在德国奥里维斯、罗兰、特勒恩沃尔兴和美国罗切斯特举行,内容各不相同,后者规模最大)。Carmina Buraria Carmina Blana(也被翻译为世俗之歌或Blana Temple之歌,Bran的诗歌,Boylen之歌)以其演唱的清剧场景和动作而闻名。卡玛娜·布拉娜(1934-1937),月亮(1937-1939),聪明的女人(1941-65438+)。即奥尔夫的三部名著《月亮》(1937-1939)、《安提哥尼》(1948-1949),集音乐、舞蹈、戏剧于一身,奠定了他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

出版了五卷本《奥尔夫-舒尔韦克》(1950-1954),由欧美各国翻译出版,并介绍到世界各地。

《世界末日》(1973)这部戏剧是奥尔夫78岁时的最后一部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