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曲是谁写的?
李叔同版简介
《告别》的曲调选自约翰·p·奥德威创作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作词家犬童球溪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了一句歌词,叫《旅行的悲哀》。李叔同的《告别》是根据犬童球溪的《旅行的悲哀》改编的。《再会》不涉及启蒙,但意义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用长短句写成,语言简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歌曲是三部曲结构,每段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三段如出一辙,音乐轻柔起伏,描绘了亭子、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烘托出静谧清冷的气氛。第二段,第一个乐句与之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得激动,似乎是深深的叹息。第二句稍加改动再现了第一段的第二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与朋友离别的心情。这些相似甚至重复的乐句并没有给人以歌曲中繁琐散漫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赋予了作品特殊的美感。“亭外,古道边,草青。晚风吹柳笛,夕阳在山那边……”淡淡的笛声吹出忧伤,优美的歌词写下离别,让人百感交集。自始至终的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是李叔同的杰作。
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歌曲史上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带来了一些现成的欧洲歌曲曲调,并自己填词。这些歌曲在全国广为流传。曲调有很浓的洋气,歌词有很浓的古旧诗韵。这是原曲,也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李叔同以这样的歌曲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使命。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最杰出的“学堂乐歌”作者,也是较早关注以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学堂乐歌的作者。1905年编辑出版《国学歌集》供学校教学使用,即从《诗经》、《楚辞》、《古诗》中选取了13首,配以西文、日文曲调,连同两部昆曲的翻译乐谱。其中,《祖国之歌》是几首以中国民间曲调为歌词的校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不久,他前往日本学习西方音乐、艺术和戏剧理论,重点是钢琴。他曾创办中国第一份音乐杂志,极力倡导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即“深思道德,促进社会健全,陶冶性情,感受精神实质”。同时,他还出版了《我的祖国》、《隋》等忧国忧民的音乐歌曲。
李叔同一生中保存了70多首音乐和歌曲。编的音乐歌曲继承了我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多为以景物为题材的抒情作品。填出来的字永远是美的,抑扬顿挫,意境深远,韵味丰富。另外他有比较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素养,大部分都是欧美流行歌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歌词与歌曲的结合恰当流畅,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音乐作品受到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广泛喜爱,如《告别》、《童年的回忆》、《梦》、《西湖》等。,尤其是《再会》,被电影《二月初春》、《城南旧事》成功选为插曲或主题曲,成为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作词作曲的《春游》是中国最早的合唱歌曲。
丰子恺版
李叔同的“告别”笔迹似乎没有被保存下来。《再会》的第一个出版版本可以在邱梦珲和丰子恺编辑的《中国五十首著名歌曲》中找到。这本书包括了李叔同创作的13首歌曲。1927八月由明凯书店出版。有人说这本书是1921出版的,这是不对的。这本书的歌词字体不是标准的印刷体,而是手写的。作者可能是一名编辑。
在展馆外面,
沿着古道,
草是蓝色的。
晚风吹起柳笛,
日落在山的那边。
天堂的地平线,
海洋之角,
一个亲密的朋友已经心碎了一半。
一壶浊酒满喜,
今晚不要去梦寒。
丰子恺(1898 ~ 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与李叔同关系深厚。李叔同1918出家后,他们也很亲近。据丰子恺年谱记载,1927年秋,李叔同曾在丰子恺家里住过。丰子恺曾推荐李叔同的“作曲作词,读者可以在明凯书店出版的《中国五十首名曲》中看到”。所以这个版本的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应该算是正宗的原版。
丰子恺的版本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错放的“瓶”有几种,如“瓢”、“壶”、“杯”、“瓶”。“张”和“瓢”形状相似,可能是临摹过程中弄错了。但“瓶”是古代盛酒的容器,“瓢”是农民从水缸中舀水或从面缸中取面的器具。它们怎么会被混淆和取代?“锅”的音和“狗”的音接近,“狗”变成了“锅”,这是唱的过程中一页纸造成的。而“杯”和“瓶”的误传,更容易让歌者记错。
林版
台湾女作家林在她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中两次提到《再会》。她录下了《告别》的歌词:
亭外,古道旁,草蓝。
你什么时候来这里?来的时候不要犹豫。
天边,天涯,知心朋友半散。
人生难得一聚,唯有离别。
林本与丰子恺本有很大的不同。有人认为这是林的记忆错误或他对原话的不完全记忆,所以他用虚构来填充它。我不这么认为。凭着对童年的记忆,林永远不会忘记她一生都非常喜欢的歌曲《别了》的歌词。我以为林版的《再会》在历史上是存在的。这是林在京就读的小学毕业典礼上唱的一首礼仪歌。林在《城南旧事》中称之为“毕业生告别曲”。我也这么认为小学用《送别》作为“毕业班学生的送别曲”,但鉴于李叔同的原话,如“一瓶浊酒不适合孩子唱”,所以进行了修改。我只对“你什么时候来这里”中的“来”字有疑问。来的时候不要犹豫”。从意义上说,这里用“还”似乎更合适,避免与后面的“来”重复。而网上的成绩单确实把“你什么时候来这里”写成了“你什么时候回这里”。
电影《城南旧事》版
电影《城南旧事》中对“再会”的使用并不局限于林版本。它实际上结合了丰子恺的版本和林的版本,但有一些不同之处。当《告别》这首歌出现在影片中时,没有字幕。我录的两句歌词是:
亭外,古道旁,草蓝。
晚风吹柳笛,夕阳在山那边。
天边,天涯,知心朋友半散。
一瓢浊酒让我开心。今晚和梦寒说再见。
亭外,古道旁,草蓝。
你什么时候来这里?来的时候不要犹豫。
天边,海的一角,知心朋友半散。
人生难得一聚,唯有离别。
本版最大的特点是将丰子恺版和林版中的“地球的一角”改为“海的一角”。不知道有没有依据。另外,我一遍又一遍的听着那句“让我尽情享受吧”,我确定我是在唱“飘”。因为电影特殊的传播力,尤其是80年代初,这个版本的《再会》流传最广。但不得不说,这个版本并不好。
陈哲夫加长版
可能是因为《再会》比较短,所以有人在它走红后继续填歌词。而有些续集是用原话流传的,时间长了就被误认为是李叔同告别的第二段。最著名的是陈哲夫的续集。
陈哲夫(1867 ~ 1948),天津人。1903日本留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教授、燕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北京儿童医院院长。1928后住天津。陈哲夫与李叔同相识,可能与李叔同有关。他写的《送别》续篇被收入杜廷秀编的《仁声歌集》。歌曲集1932 12二月由仁盛出版社出版。《仁声歌集》刊登了陈哲夫的续词和李叔同在《送别》这首歌中的原话,形成了《送别》的演绎版。整个词是:
亭外,古道旁,草蓝。
晚风拂晓笛声断,夕阳在山外。
天边,天涯,知心朋友半散。
喝完一瓶酒后,我今晚就离开梦寒。
亭外,古道旁,草蓝。
晚风拂晓笛声断,夕阳在山外。
亭外,古道旁,草蓝。
孤云满雁,黄昏烟寒。
伯劳鸟东,燕子西,与君别离。
撕衣如雨,谁在说这种情况?
亭外,古道旁,草蓝。
晚风吹柳笛,夕阳在山那边。
续集里“这是谁的感觉和语言”也写成了“这是谁的感觉和语言”。两者都有共性,但孰是孰非,需要看过《仁生歌》原著的人来指正。还有人误以为是“这份爱是谁给的?”另外,在一些文章中,把“拉着裤脚的衣服”或者“拉着袖子的衣服”写得很明显是错误的。
陈哲夫的续作也不错,但好像写的是男女之别和儿女之情,没有李叔同原著那么宽泛。
匿名扩展版
还有另一个版本的告别:
亭外,古道旁,草蓝。
晚风吹柳笛,夕阳在山那边。
天边,天涯,知心朋友半散。
喝完一瓶酒后,我今晚就离开梦寒。
时光飞逝,没有留下任何计划,但今天我们分开了。
一曲赞歌送别,相顾依依。
相聚固然好,离别却令人伤感,这个世界值得玩味。
未来可期,不要犹豫,去吧。
许多人说第二段也是李叔同写的,但没有人提供原始证据。在我的分析中,这也是一部续集。这段话突然改变了第一段的意象联想和场景组合的风格,对流年、悲欢作了评论,简直像嚼蜡一样。所做的评论其实是对第一段意思的重复,没有新意。作为歌词,并不朗朗上口,几乎不可能唱出来。所以我判断这不是李叔同写的。从根本上说,告别的原话是完整的,根本不需要第二句歌词。即使李叔同真的写了第二首抒情诗,那也将是《貂皮大衣》的延续。
这个版本的《再会》好像来自港台。在网上看到一份试卷叫《台中市8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成绩考高一语文》,就拿来做阅读测试。香港也有一篇文章说这是李叔同的告别词。
丰子恺家庭版
回忆丰子恺晚年见到晚辈时学会唱《送别》。他觉得新时代的孩子应该唱有活力的歌,于是他重写了《告别》的歌词,把歌名改成了《有春》:
星期天,天气很好,大家都去春游了。
经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
桃花红,柳青,菜花似金。
在歌声中,一个接一个地拍手。
这首歌词只是形式上与《告别》相似,不可能是《告别》的演绎版。本文仅作为《告别》传播史上的一段花絮来介绍。
其他版本
亭外,古道旁,草蓝。
晚风吹柳笛,夕阳在山那边。
天边,天涯,知心朋友半散。
浊酒的欢迎会使我快乐,今晚我将告别梦寒。
漂亮,燕子,会哭的泥娃娃。
蜻蜓飞过夹竹桃,神仙没了(廖)。
小斑马,白玉堂,牧羊人袁野。
鸟儿在天空中飞翔,岁月悄悄流逝。
时光飞逝,没有留下任何计划,但今天我们分开了。
一曲赞歌送别,相顾依依。
相聚固然好,离别却令人伤感,这个世界值得玩味。
未来可期,不要犹豫,去吧。
席慕容的告别
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及时实现。
不是每件事都及时告诉你。
内疚和后悔
离别后总要把它深深地种在心里。
尽管他们说
世间的各种事物最终都会变得空虚。
我不是故意错过的。
但是我一直都在这么做
怀念昨日的花开。
又错过了礼物
我们今天还是要重复同样的离别。
我的余生将是一个陌生人。
暮色中的千里之外
向你深深鞠躬
请照顾我。
虽然他们说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东西
最后会是空的。
无名氏的告别
柳绿垂地,花长撩人。
柳条折了,花儿飞走了,不知道行人还会不会回来。
翻译:
柳条绿柳条垂下,华阳漫天飞舞。
招聘人员什么时候回来?——诗人抓住了象征性的东西——柳树,通过描写和渲染来表达离别之思。前两局强烈渲染柳暗花明的压倒性趋势,以此来烘托离别的缠绵。最后两场,杨柳还在飞出去的时候,探险队的归期就很难预测了,也就更增添了离别的冰冷气氛。
周传雄的告别。
歌词:
窗外无声的雨一直在下。
打湿记忆的模糊影像
在那时
我们一心想占领世界。
在季节的交替中不安地成长
长大成人
我们学会了张扬。
鲁莽和绝望是不同的。
这些年来
开始理解孤独是很可怕的。
每个午夜梦回。
把异乡变成故乡。
想联系,想回到最简单的时候
此刻恐慌的感觉谁会懂?
我们曾经有过这样推心置腹的关系,无话不说。
时间被冻结,无法回头。
长汀外古道边
你现在怎么样?
一个旅行者没有家。
思念的悲伤之夜伴随着雨
亭子与世隔绝。
你还记得过去吗?
放下一切。
说到悲伤就不用担心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