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礼乐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杨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有两个特点:一是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现有文献,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发展作了详尽的分析和描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古籍文献知识;其次,分析和叙述对音乐创作和音乐形式有充分的研究,也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对音乐技法或形式的关注。——总之,无论是历史理论还是平面理论,都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的文学和理论功底。
但我认为:对历史文献细节证据的追求和对音乐形式的强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音乐通史专论的简洁流畅——“细节证据”在形式上也是一种强烈的“绘画”,有时倾向于掩盖历史理论的线性或笔墨的“素描”。我认为这是这本书的优点和缺点。因此,本书适合音乐史家学习阅读,如教师或研究生或其他有志于深入系统研究的人士,但不适合音乐本科生,尤其是师范音乐本科生阅读使用。
与前者相比,刘再升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简史》恰恰有杨先生的长处短处——叙事线性而粗略,生动而具体,但不繁琐而臃肿。作者在描述和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发展时,表现出对中国音乐历史文献的高超掌握,围绕“王子超奔楚”、“巴蜀舞于宫廷”、“郑声之乱与雅乐”等典故,开始叙述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而且作者围绕着一个个提取出来的大问题整理材料,分析这个叙事。应该说作者已经超越了音乐家的技法或形式,进入了音乐文化史的层面...作为一部通史,我觉得刘老师的书更适合音乐本科生阅读——音乐通史主要是给学者提供一个生动的叙述或者对历史真相的理解,同时也给学者提供一个相当高且有深度的音乐文化史教学。
至于武曌和刘东升的《中国音乐简史》,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内容较前两部显得单薄。比如只包含民歌、民乐家、曾侯乙墓钟、儒家音乐观、老庄音乐观四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叙事不仅过于注重对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等作品或体裁、形式的分析,而且还在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铺陈了一些社会历史背景和其他音乐文化的叙事,这些都是和刘东升《中国音乐简史》所不具备的...这本书里的材料太专业了,忽略了文化历史问题和它的叙述。
就像中国古代的“乐”不是简单的“乐”而是“乐舞”乃至“礼乐”的结合体一样,中国音乐的通史,无论是作为音乐社会发展史(史实)还是音乐思想发展史(理论),都应该在文化史或文化思想史的层面上进行分析和描述,而不应该是孤立的、单一的,不应该是实用的——这往往是长期从事音乐技法或形式工作的音乐人最看重的。而这种偏差或缺陷恰恰是我们音乐学习者缺乏大文化观念或者把音乐现象和音乐思想精神放到大文化现象和大文化精神中去审视和反思的原因!
先秦时期音乐发展史和音乐思想理论发展史的研究,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和音乐学术发展史的研究,大部分著作局限于音乐问题,无法从文明或文化发展的角度进行描述和分析。比如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丰富的史料(包括出土文物)和丰富的思想史文献,往往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没有树干我们连树叶都看不见...音乐研究者是否应该结合历史学、人类学、儒学等方面的其他研究成果,在中国思想精神从神秘主义转向理性主义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研究进行解读和分析。
据有关学者介绍,中国文化,夏商时期巫术兴盛,而周代“礼乐制度”中的“礼乐”,很大程度上是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等神灵的神秘礼乐文化。周朝礼乐的崩溃,尤其是东周的进入,实际上是理性主义浪潮下,神性、神道、神性、神权的衰落,人性、人性、人权的崛起。儒家和儒教起源于祭祀,而春秋时期儒家的集大成者孔子,则远离鬼神(《论语·永业》),“六合之外圣贤留而不管”(《庄子·吴起论》)。他真是一个否定神秘主义的理性主义者。俗话说“对付不了人,就对付不了鬼...若不知死”(《论语》进阶。在他生活的春秋时代,世界已经"礼乐崩毁",他所建立的情感理性主义的"仁"试图嫁接"周之礼"(去除神秘主义)的外衣,以恢复或振兴他所倡导的"阴郁而文艺"(《论语·八书》)的西周礼乐文化...
所以中国三代的文明都是礼乐文明。春秋战国时期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或巫术竞争时,理性主义扩张,神秘主义或巫术相应退却。原本黏在神秘主义或巫术上的“礼乐”自然有崩塌的危险——儒家或孔子的儒家,就要轮回三代文化的神秘主义或巫术,延续礼乐文明的中国风和仁学内核(天人敬畏→人我敬爱),将其神秘而令人敬畏的神道情感主义引入理性而令人敬畏的人道主义情感主义...古语有云,“礼仪之邦”“礼乐之邦”,在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广义文化还是狭义文化,无论是音乐现象还是音乐思想理论,(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1,杨:中国古代音乐史初稿,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1980。
2.刘再升:《中国古代音乐简史》,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1989。
武曌、刘东升:《中国音乐简史》,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1993。
4.廖福树:《中国古代音乐简史》,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1982。
5.孙继南:《中国音乐简史》,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1991。
6.田青:《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1984。
7.萧星华:《中国音乐史》,金文出版社,1995。
8.张世彬:《中国音乐史》,九龙友联出版社,香港,1971。
夏夜:《中国音乐简史:音乐史与音乐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1。
10,李泽厚:美的历程(插图修订版),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天津,2005438+0。
11,阎步克:音乐家与儒学的文化渊源,《北京大学学报》,第5期,1995。
12,严:音乐家与历史学家——论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三联书店,北京,2001。
13,刘成林:祭坛与竞技场——艺术王国里的中国与古希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5438+0。
14,蒋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仪式文明:敦煌心理史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6。
15,杨向奎:《周宗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版),人民出版社,北京,1997。
16,蒋南华:《中华文明七千年初探》,人民出版社,北京,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