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藏龙》:东西方音乐融合下的武侠美学
《卧虎藏龙》中选取的音乐旋律使电影主角的个性发展与整个故事紧密相连,不仅深化了主题,渲染了电影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除了民族乐器的完整表现,民族乐器的纯粹发声也为东方音乐的呈现增色不少。影片中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民族打击乐器的运用。在大量剑对剑对抗、拳对腿招式的剧情中,中国鼓等打击乐器起到了调动气氛、穿越时空的作用。这些民族乐器在流动的打斗中成为点睛之笔,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影片的节奏和意境,有效地渲染了现场的戏剧效果。可以说《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直击人心,呈现出民族性和融合性的双重特征,完美展现了武侠电影具有多种东方音乐元素的独特美感。
《卧虎藏龙》的音乐风格很有民族特色,无论是电影的主旋律还是剧集的配乐。虽然在影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都插入了交响乐,但其本质仍然是以东方音乐为主导,音乐表达中蕴含着浓厚的中国情结。东方音乐的民族性往往是依附于地域乐器的使用。影片中,当玉娇龙和罗笑虎在新疆的戈壁滩上争夺梳子时,演奏的是维吾尔族民族乐器热瓦普。这种弹拨乐器声音明亮,音色清脆,演奏的音乐也充满热情,体现了玉娇龙的活泼和罗笑虎的豪放,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他们追逐打闹的场面(图1)。这一集轻快的节奏与画面中一望无际的沙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起到了用声音衬托景色,调节心情的作用。民族乐器热瓦普和新疆铃鼓的表演不仅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活力,也让观众感受到了西北地区的独特风貌。维吾尔族特有的地域乐器搭配纯正的地域音乐,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
另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是葫芦丝,这是一种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最早出现在《夜战》中,是玉娇龙盗清明剑那晚的配乐。伴随着玉娇龙放下床帘,装睡,葫芦丝悠扬响起,音色明亮柔美,生动地描绘了月夜的宁静安详。但一直是陪衬的弦乐组逐渐加强,突然用葫芦丝的长乐奏出强烈的音调,平添焦虑,暗示看似平静的夜晚背后有焦虑在酝酿。伴随着玉娇龙在屋顶闪烁的画面和刘太保戒备的眼神,班卓琴终于作为主要乐器出现了。《夜战》的整个音乐充斥着中国鼓乐,节奏选自中国戏曲,鼓点有一定的放松:玉娇龙和玉秀莲翻越屋檐,互相追逐时,都伴随着轻鼓;玉娇龙和玉秀莲要激烈厮杀时,鼓声越来越急,越来越有力,用鼓和槌互相敲打来改变演奏技法,制造紧张气氛;玉娇龙侥幸逃脱后,鼓声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全集充分发挥了中国大鼓音色清晰的特点,节奏的提升依靠单个鼓的敲打带动整个鼓队,达到了声画合一的效果,大大增强了影片的节奏感和感染力,富有民族色彩。
另一个经典打斗场景——李慕白与玉娇龙在竹林中打斗的配乐《穿越竹林》由小赖担任配乐。箫是纯民族乐器之一,音色苍凉深沉,适合独奏和合奏。李慕白和玉娇龙随着遥远的萧声相继飞入竹林,画面配上萧声、琵琶、竹笛等能够代表东方文化的民族乐器,既体现了中国武术的轻盈,又营造了东方电影的独特意境。上述民族乐器既配合了影片的内容,渲染了人物的情感,又起到了向观众传递中国文化和民族底蕴的作用,因此影片的艺术主题得到了升华。
《卧虎藏龙》不仅使用了多种民族代表乐器,还巧妙融入了西方乐器,将西方音乐的形式与东方音乐的内涵相结合,营造了和谐的氛围,赋予了影片更为深厚的东方音乐文化氛围。俗话说“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影片开头,主题音乐《卧虎藏龙》由大提琴演奏。大提琴浑厚的声音在电影屏幕出现前缓缓响起,通过模仿民族乐器的颤音和滑音营造出深沉的氛围。随着片名的出现,民族打击乐器和弦乐器一起演奏,东方神韵顿时扑面而来,与之相呼应的传统建筑画面出现,与影片中要讲述的故事相得益彰。用现代乐器大提琴的复古风格,突出了大提琴低沉的旋律和委婉的音色,几度回旋的音节暗示了影片中人物曲折的命运。中西音乐元素的交融,丰富了音乐层次,为观众提供了一场唯美的听觉盛宴。
其实纵观整部电影,它的音乐大多以多种方式表现了传递音乐的国际性和民族性的目的,主题曲《时间之前的爱》就是其中一个完美的例子。《时间之前的爱》是一首优美的古典情歌,用电声乐器和现代节奏配合中国歌手李玟委婉悠远的唱腔。歌曲的作曲以东方音乐元素为主,西方音乐元素为辅。它的旋律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五音风格,这也是中国民歌中常见的旋律风格。“在这首由41小节组成的主题曲旋律中(不包括前奏、伴奏和尾声旋律),谭盾用了五声形式的三度,共进了10个位。”歌曲的主题从一开始就使用了三音角调式(角、签、羽、宫、商、角),节奏使用了典型的弱启动分段,具有中国民歌的特点,富有东方色彩。
《时间之前的爱》这首歌的音色虽然以传统的三音组为主,但是用西方的大提琴模仿马头琴、胡琴的音色,用中国传统的滑奏等演奏技法,营造出西方乐器与东方元素相结合的效果。类似的创作手法也体现在歌曲的其他部分。管弦乐配以葫芦丝、琵琶等东方传统乐器,营造出电影人物复杂缠绵的意境。这种电影音乐的应用,既运用了中西音乐元素,既充分展现了东西方音乐的魅力,又符合电影的国际化取向。一方面,曲调强烈的东方色彩让听众感受到超越时空限制的民族情怀;另一方面,用西方乐器模仿东方乐器的音色和演奏风格,可以让影片的情感传递更加到位。
纯粹的民族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可能是封闭的、有限的,但如果将民族音乐的精髓与其他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民族音乐将以一种全新的风格呈现出来,这也是当代电影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创作和谐地融合了东西方的音乐元素,兼顾了东西方的艺术美感,恰到好处地向世人展示了一部中国武侠电影的多元风貌,可谓中西合璧的经典。
《卧虎藏龙》电影音乐创作以东方古典乐器为主,同时配以西方管弦乐,通过古典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东方音乐美学。“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必须是完整的,必须经过创作、演奏、欣赏三个环节。”在创作层面,《卧虎藏龙》在东方传统乐器的选取上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突出了东方音乐的民族特色和时空特征,使具有东方意蕴的音乐直击人心,拓展了东方音乐的文化价值,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性、思想性和戏剧性。在表演阶段,《卧虎藏龙》将东方音乐作为自然元素插入影片,强化了高潮片段,缓和了剧情冲突,一点也不生硬。这种创作和运用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与电影画面相结合,起到推动剧情发展、传承人物对话、引起观众共鸣的作用;在欣赏层面,如果仅仅依靠观众自身的审美积累,必然达不到音乐领域的审美效果。所以电影音乐需要通过声音和绘画来调动观众的共鸣感和欣赏感。《卧虎藏龙》对东方音乐的运用具有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点。前者让观众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甚至喜爱,广泛普及了东方音乐文化的民族内涵。后者通过东方民族乐器与西方乐器的有机融合拓宽了欣赏领域,通过给观众提供审美体验强化了电影音乐的社会功能,这与电影音乐的审美功能是一致的。
“在国际异质文化频繁交流融合的今天,单纯的民族音乐文化已经不能满足中国影视音乐的市场要求。”《卧虎藏龙》将东方文化引入西方视野,其电影音乐也为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提供了全面的借鉴。《卧虎藏龙》的成功告诉中国电影人,只有在电影中更好地发掘东方音乐的文化价值,才能将民族精神呈现在世界舞台上,达到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目的。
作为奥斯卡获奖作品,音乐创作对于电影《卧虎藏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卧虎藏龙》中的电影音乐既有民族性又有融合性,相辅相成,具有承载民族形象和东方底蕴的美学价值。影片中使用的东方音乐不仅构成了电影艺术中民族元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融入了西方元素,为电影音乐增添了多元化的色彩。《卧虎藏龙》成功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深化了主题,为东方音乐艺术在武侠电影中的蓬勃发展和深远传播奠定了基础。《卧虎藏龙》电影音乐中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点共同作用,既最大限度地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