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
1.理解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把握音乐多元文化的关键。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提到外国音乐,大家都会想到欧洲音乐,包括很多同学认为欧洲音乐更发达更时尚,或者流行音乐更现代。但是,一提到亚非拉的音乐,学生会觉得它“土里土气”,不能把它放在同样的位置,平等对待这个问题。其实这是对亚非拉音乐文化的偏见。艺术没有科学快。有些艺术品的个性很强,不可替代。不同的艺术作品是为不同的群众基础或文化圈而存在的,总是倾向于以多样化的方式发展。音乐的艺术价值不取决于民族性或国际性的强弱,而取决于作品的艺术成就。只有世界好或者只有民族好的观点,否定多元化的成果,坚持说自己的爱好是真理,别人的爱好是错误的。著名音乐学家秦洛在《音乐与文化》一书中强调:“抽象的、普遍的、理性的启蒙者,并不存在于所有的文化地理环境中:懂文化的人、会社交的人、会民族的人、有思想的人、有意识的人,他们是独立的、具体的、不可复制的。人类的文化、社会、民族之间在价值上没有区别,但它们所产生的观念、行为和具体对象是有区别的:音乐体现文化,文化包含音乐。”(2)音乐文化包含着其他文化艺术不可替代的形式,包含着其他物质无法建构的思维基础。一方面具有可操作性,真实的音乐基本要素,生动的表演内容,合理的控制依据;另一方面,它可以超越时空和语言的界限,人们很容易接受,而不是像文字和语言那样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因此,它是了解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各组织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交流、发展文化的重要工具。
二、如何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进行多元文化渗透
著名音乐教育家廖乃雄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八辩》一文中指出,“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是人类音乐和世界音乐的一部分,它在人类音乐和世界音乐中占有独特的、突出的甚至是一般的地位,正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造诣。在现代科技、媒体和国际交流空前发展的今天,正如柯达伊半个世纪前指出的那样,“世界变得越来越开放,只与单一民族相关的艺术变得毫无意义。“因此,虽然音乐的民族性总是年轻的,但音乐正变得越来越国际化、洲际化、跨文化和国际化。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教育都是以自己的民族音乐为基础的,同时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教育也越来越多地拥抱其他民族的音乐。
只有这样,才能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我们自己民族音乐的繁荣做出贡献。因此,作为音乐教育的主导者,教师要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加强自身音乐多元文化修养的建立,以开阔的视野、丰富的音乐资源和优秀的世界音乐文化,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音乐审美情趣。
(一)建立教师自身的多元音乐文化修养
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任何民族体系中的优秀音乐都是中华民族的,虽然不包括中国民族音乐民族性的全部外延。中华民族幅员辽阔,音乐种类丰富,包括民歌、曲艺、戏曲、舞曲和民族民间器乐。可以说,一个国家的音乐特色,在多元的民族中有着多元化的音乐存在方式。19世纪的西方民族音乐流派,其实就是民族音乐流派,也是多元化的民族。全人类的音乐文化是由不同国家的音乐组成的,国家之间的音乐关系也是多元化的,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多元化。我们的音乐教师要把握不同国家、民族、地域、时代各自的音乐特点,横向和纵向都要得心应手,从曲式、风格、文化构成等方面了解多元的音乐文化。例如,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三位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伟大作曲家,他们都处于古典时期,都有着鲜明的风格和特点——随心所欲。海顿的音乐是平静而安静的,即使有怨恨,也只是用突如其来的强烈和弦来吓唬打瞌睡的女士(惊愕交响曲);莫扎特的音乐充分显示了他的气场和才华。虽然他骨子里是个“叛逆者”,忍受不了封建主教的申斥和侮辱而坚决与之决裂,但他的音乐却始终如“溪水中的水晶石”般透彻,罗曼?罗兰称莫扎特的音乐为含泪的微笑;而贝多芬则以音乐为武器,为被迫害的阶级呐喊,“从绝望到斗争,从斗争到胜利,从胜利到欢乐”,所以他的音乐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他期待人类的理想世界能够实现和到来。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想把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星座的音乐讲解清楚,不了解作曲家的成长经历和社会背景,恐怕只是一种肤浅的探索,并不能真正分析出三位大师作品的深刻内涵。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作曲家音乐风格的差异,是音乐历史长河中同一时期多元化音乐的代表之一。
再比如,笔者曾经看过一堂很优秀的示范课——《妈妈的歌》。纵观整堂课,内容充实,主题鲜明,材料新颖。特别是采用了多国、多民族、多体裁、多形式的摇篮曲,让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升华,同时感受到多元文化音乐的巨大魅力。上课的时候,老师没有走传统路线,练声乐,教唱歌,而是用两张照片作为引子。背景音乐是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震撼心灵,感受母爱。然后,老师让学生们陆续欣赏了地中海、巴西、非洲、法国的摇篮曲,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感受到了各国多姿多彩、原汁原味的摇篮曲,体会到了所有人类父母对孩子的爱。第三部分是摇篮曲与母爱,第四部分是摇篮曲的特点,第五部分选取了五首合唱摇篮曲,包括日本摇篮曲、柴可夫斯基的《暴风雨中的摇篮曲》、东北摇篮曲和藏族、土家族摇篮曲,让学生选择和感受艺术摇篮曲的优美意境和深厚感情。第六部分是器乐摇篮曲勃拉姆斯的弦乐摇篮曲,豪泽的管弦乐摇篮曲,格里格的钢琴摇篮曲,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摇篮曲的器乐形式,也进一步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第七部分是学习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第八部分是选择欣赏现代摇篮曲,选择苏小明的《海港之夜》、罗大佑的摇篮曲、动力火车的摇篮曲和美国的《民歌四兄弟》,充分让学生知道他们可以用摇篮曲的形式表达各种深刻、温柔、细腻的感情和感受。最后一部分是给妈妈的电子贺卡。所以,作为一个班级,
279
达达中文艺
逆向思维在平面构成教学中的应用及转化训练
牛建林和吴利峰(苏州理工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近年来对其是否适合现代教学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放弃或修改内容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课程教学效果的不满上。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的认识往往非常模糊,无法适应平面构成内容的纯理性和冷冰冰的抽象思维,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用一种逆向思维来进行转化训练,为这些刚开始走上设计道路的大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帮助。这种逆向思维的练习不仅能有效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还能激发学生对后续的包装设计、VI设计、书籍设计、海报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的兴趣。
关键词:平面构成;基本;逆向思维
摘要:二维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关于它是否适合作为一种模式的注册护士教学还存在争议。那些建议丢弃或修改本课程内容的人主要不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内容。最大的问题是,对这样一门课程和其他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认识。大多数学生不能适应这种思维模式,如纯推理和冷抽象。他们认为这样的课太无聊了,不适合学习。本文认为逆向思维的培养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新生非常有帮助,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相信逆向思维的实践训练对包装设计、VI设计、书籍设计、海报设计等其他课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二维构图;基本的;逆向思维
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平面形式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平面构成课程一般安排在初一后半学期。众所周知,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程的有效学习对后续的许多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平面构成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平面设计中的元素组合规律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加上积极的设计实践,平面的整体审美和创造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不同专业对平面构成的基本要求略有不同。本文主要探讨视觉传达专业平面构成课程的特点。
第一,必须积极面对和正确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积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不了解平面构成在后续专业课中的基础作用。因为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往届大学新生的平面构成课程中。笔者以前在课前已经准备了大量的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海报设计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平面设计中元素的排列组合的奥妙和技巧,以引出平面构成课程的基础作用。这些图形和文字对学生来说是陌生而有吸引力的。但结果是,大部分同学看完图片后确实很兴奋,但和平面构图没有太大联系。虽然我一再提醒他们,平面设计中这些元素的点、线、面的排列是多么的巧妙,但构图的基本意义却在一阵叹息和惊呼中搁浅了。因此,仅通过学生自身对包装设计和海报设计的应用,理解平面构成的基础作用,一般是很差的。原因之一是大一学生对专业设计的理解片面,不具备全面把握的能力,会导致学生对基础课的误解,增加平面构成课的学习负担和难度;第二个原因是平面构成是一种纯构成,特点是运用纯理性和抽象思维,与注重感性思维的专业设计相差甚远。现在市场上反复出现所谓的新平面构成教材。与传统的平面构成内容相比,有些被删除过多,有些甚至与平面设计、海报设计随意混淆。为了避免冰冷抽象的思维方法而失去平面构成体系的精髓,显然是不可取的。工作基于。青少年音乐生活中审美情趣的形成直接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对社会流行歌曲的模仿是潜意识的、自发的。所以往往缺乏正确的审美判断和准确的审美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说,尤其需要老师用健康的审美观来引导。既要检查导向,又要采取说教、训斥等简单措施,提高青少年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和审美能力。⑤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取决于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在了解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和了解世界各国有代表性的优秀民族音乐。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拥有健康的审美观,开放的思维方式,看待这个世界并了解它,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建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注意事项:
①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01),艺术教育系秦洛著《音乐与文化》(2001),西冷印出版社第一版,13。
③廖乃雄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八个论点《音乐教育》2000年第4期。
(4)罗小平从文化的角度谈星海审美趣味的形成。音乐研究,3号,1995。
5、苗《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4月版1996、1。
平面构成作为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研究二维空间造型元素以及造型元素之间的排列组合规律的课程。如果音乐厅的编导老师没有开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思维,怎么能做出一首如此生动精彩的音乐?
当然,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文化是我们音乐教育的沃土。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既不能盲目走民族路线,也不能过分走古典路线,而是要放眼地平线,强化自己的多元文化背景,培养更多“有教养”的高素质人才,拥有丰富的音乐资源和营养。
(二)培养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人们对某种审美对象的兴趣、喜爱和选择。它是主体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审美取向。一方面,音乐的审美趣味可以涉及主体对各种音乐体裁、风格、流派、乐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兴趣;另一方面,由于主乐价值观的不同,会出现品味高尚与趣味低下,积极的态度对待消极的态度,多元化的选择与单一的选择,相对的爱好与绝对的偏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审美趣味的形成是与中西文化系统的作用相适应的。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还涉及到传统文化、岭南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影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受欧洲尤其是法国印象派音乐文化的影响。冼星海立足本土文化,吸收和融合了不同文化的动态和气势,极大地影响了他崇尚恢弘、追求新奇、富有艺术美的审美趣味和爱好,使他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
现在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喜欢快餐式的流行音乐,有的甚至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却不知道这些作品有的不适合他们,有的对他们有害。为了使学生能够区分流行音乐的好坏,积极热爱高雅音乐,必须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这是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