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是怎么聋的?

一、童年阴影

贝多芬于1770 12 16出生于德国波恩。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唱诗班的男高音,是个经常喝酒的傻子。他妈妈是个女仆,是个穷人家。

贝多芬是典型的神童音乐家。他表现出音乐天赋,被父亲视为“摇钱树”,不惜打骂,让贝多芬有了一个不幸的童年。由于他在音乐方面的早期智慧,他十二岁时就被与著名的音乐神童莫扎特相提并论。在贝多芬的记忆中,他根本没有享受过父爱。

贝多芬的父亲过去常常把孩子拖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苦练几个小时,每当他弹错了就给他一巴掌。邻居经常听到孩子因为疲劳和疼痛而抽泣着入睡。

第二,母亲的死亡

1787年,贝多芬动身前往音乐之城维也纳,见到了莫扎特。当时17岁的贝多芬还不为人知,而莫扎特在欧洲已经很有名了。也许是贝多芬的长相太普通了,连莫扎特都忽略了,对这个年轻人也不是很感兴趣。他给了一首钢琴即兴演奏的曲子,却去隔壁房间和别人聊天。然而,隔壁房间里那鼓舞人心、气势磅礴的音乐,却让莫扎特不由自主地跑回了钢琴前——作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音乐的感知非同一般。他从这个年轻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尽的创意和灵感,所以他刚一演奏完,莫扎特就对着屋子里的人说:“注意这个年轻人!.....总有一天,他会震惊世界!”

然后看起来应该是传世的美谈,但是什么都没有发生,因为随后就传来了贝多芬母亲去世的噩耗。这导致了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两位音乐家可悲的分手,再也没有见面。4年后,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英年早逝,年仅35岁,而21岁的贝多芬还在波恩肩负着家庭的重担。

三、失意长大的贝多芬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位伯爵夫人朱丽叶·奇契尔迪,但她的父亲认为贝多芬出身卑微,决定将女儿嫁给一位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失恋当然让他难过,但更让他难过的是耳朵开始变聋。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写道:“我过着悲惨的生活...如果我做别的工作,也许我可以;”但在我的生意中,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尽力治疗,但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纳乡下休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连隔窗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第四,耳聋的打击

1802年,他写了最后一封信,这封信现在被称为海利根施塔特的遗书。在信中,他生动地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理想和痛苦。任何误解贝多芬的人,如果仔细总结他的遗嘱,都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原谅他的缺点。

然而他又重整旗鼓,坚强的个性无法向命运屈服。还是在那份遗嘱里,贝多芬说:“是艺术,但是是艺术让我,啊!我不认为我可以离开这个世界,直到我觉得我的使命已经完全完成。”

但他不愿意就这样死去。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让它毁灭我!”“贝多芬决心用他的余生来创作音乐。

在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一生中,贫穷、疾病、挫折、孤独等磨难折磨着他,其中最大的灾难就是耳聋带来的痛苦。

1.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出生于德国波恩,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时期的作曲家。

贝多芬的童年是在父亲的严厉教育下度过的,这使他变得倔强、敏感、激动。22岁时,他开始在维也纳生活。第三交响曲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之间,标志着他创作的成熟。在随后的20多年里,他的大量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大的神韵将古典音乐推向了巅峰,并预言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广泛的题材,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许多管弦乐序曲,小提琴和大提琴奏鸣曲。因其对古典音乐的巨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组曲结构的发展与创新,被后人称为“音乐之圣”、“交响之王”。

二、个人作品

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体裁广泛,数量众多。在器乐领域,包括9首交响曲,11首管弦乐和戏剧配乐,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和其他形式的二重奏,32首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和变奏曲。在声乐领域,涉及歌剧、清唱剧、弥撒、清唱剧、合唱幻想曲以及大量的艺术歌曲。声乐领域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费德里欧》、《D大调弥撒曲》、《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等?。

(来源:贝多芬-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