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欣赏《雨巷》的妙处在哪里?
这首诗写的是雨季江南一条巷子里的一个场景。细雨中,“我”带着落寞惆怅的心情,带着微弱的希望,独自走在一条长长的偏僻小巷里。
《雨巷》采用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狭窄阴郁的雨巷,在雨巷里徘徊的孤独旅人,像丁香一样忧伤的少女,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了作者迷茫、悲伤、期待的心情,给人一种朦胧而深邃的美感。
音乐性是《雨巷》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重复叠音、重复造句、重复唱腔等手法,产生了旋律的循环和悦耳的乐感。所以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有着丁香一样的结的女孩。虽然这是受了古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紫丁香结,即紫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心事,是我国古诗中的传统表达方式。比如李商隐《代人送礼》中有一句诗说“香蕉不显紫丁香结,同向春风相忧”。南唐时,李靖在雨中和我打了丁香结。他有一首《浣溪沙》
卷起珍珠做窗帘,挂上勾连,在高楼里,我看起来像以前一样,忧郁依旧深锁。风中之主是谁?悠着点想!
信使没有给远方的行人带来消息,雨中的紫丁香让我想起了悲伤。我在黄昏中回望三峡,看到河水从天而降。
在这首诗中,雨中的丁香结被用作人们悲伤的象征。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中吸收了描写悲伤的意境和方法,并加以运用,形成了《雨巷》的意境和意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能说《雨巷》的意境和意象是现代白话版旧诗《丁香在雨中空悲凉》的拓展和淡化吗?
我不这么认为。诗人在构思雨巷的意境和意象时,既吸收了前人的汁液,又有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中用丁香结本身作为悲伤的象征,而雨巷想象的是一个像丁香花一样悲愤的少女。她有紫丁香瞬间消失的意象,不同于旧古典诗歌和诗人早期创作的其他作品,充满了旧诗的基调,表现出更多的新时代气息。
“雨中的丁香承载着悲伤”比“丁香般悲愤的少女”更能唤起人们的希望和幻灭,这一形象是表达时代悲哀领域不可多得的创造。其次,在古诗词中,雨中的丁香结是根据现实生活场景来寄托诗人的感情。诗人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它是艺术想象的产物,比生活更美。
《雨巷》最早被人们称赞,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它优美的音节。叶圣陶称赞这首诗“为新诗的音节开启了新时代”。虽然有些过誉,但他第一次看到这首诗优美的音节,是有见地的。
《雨巷》全诗由七节组成。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了“遇见”改为“浮动”之外,完全相同。这样结尾重复,同一个主题在诗中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增加了诗人犹豫和幻灭的表现力。
全诗每节有六行,每行字数不一且不均匀,韵脚一般在相隔不远的行中重复。每节下注两到三次,从头到尾没有押韵变化。全诗很短,有些短句还切断了词与词之间的联系。
但有些相同的词在押韵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忧郁”、“憧憬”,有意让一个声音在人们的听觉中重复。这创造了一个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它读起来像一首温柔体贴的小夜曲。一段孤独而痛苦的朗诵旋律在整首歌中反复回荡,萦绕人心。
为了加强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从外国诗歌中吸收了一些技巧,在同一首诗中使相同的词语交替相遇。这种语言的反复和重复,就像交织在一起的抒情乐句的重复,听起来悦耳和谐,更增添了诗的抒情色彩。在浪漫主义自由诗和“新月派”豆腐干风盛行的时候,戴望舒发了《美丽的雨巷》,开辟了新诗音乐表达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