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小学音乐课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但是有些老师的教学让学生讨厌音乐,不喜欢音乐课!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局?这个现象让我做了以下“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研究。

第一部分——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学生的情况不够。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知识和理解能力不足,对音乐不熟悉。这种陌生感就是学生和音乐作品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越大,他们越不感兴趣。难怪有些同学对被世人公认为美妙的音乐不屑一顾,“漠不关心”。

第二,教学模式单一

加上鸭子式的满堂灌,单一的“问答”和“听说”,老师是课堂的主人,课堂变成了老师的“中心化”。学生不敢越界,说话前只能举手,得到老师同意才能说话。上课一般看起来都很有秩序。学生在课堂上是“一潭死水”。

第三,教学方法单一。

有些老师专注于自己,教而不是学。我曾经听过一个老师的音乐课。一首歌要唱十遍,几十遍。学生们听着听着,他却没有停下来。他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教唱歌。老师累坏了,学生们对这堂音乐课失去了兴趣。

第四,教师缺乏感性,忽视学生的感受。

从感性的概念来说,还是有感觉,有情怀。感觉是被动无情的接受,而感受是主动的情感投入。在学习音乐时,无论学生是否感兴趣,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都会打开录音机让学生听音乐,这样学生往往处于一种不情愿的被动阶段,即感受阶段。可见,老师主观上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情感投入,让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状态,停留在感官阶段。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不和谐,教师主观认识的偏差,实际操作中的盲目性,形成了学生与学习音乐之间的障碍,这是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尽力找到“与他们所熟悉的东西不同,但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东西”的纽带——兴趣,巧妙地拉近学生与学习音乐的距离,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排除障碍,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喜欢上音乐。

第二部分——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策略。

一,对音乐兴趣的理解和意义

1,兴趣和音乐兴趣的意思。兴趣是指个体对某事物或活动的积极情感态度。对音乐的兴趣是指个体对音乐或音乐的某一方面的积极肯定的反应,与个体对音乐的情感有关。一般来说,这种持久的兴趣有助于推动人们深入学习,努力学习,以取得事业的成功。没有这种品质,很容易改变他们的想法,让他们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巨大动力。

2.兴趣的意义。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有一种容易激发,但不持久稳定的心理倾向。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是建立音乐兴趣或者转移音乐兴趣的时期。因为音乐兴趣是小学生音乐审美活动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激活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是非常重要的。

3.了解学生,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铺平道路。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水平、技能基础、感受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比如对于大一新生,老师可以通过交谈、观察、唱歌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感受力、表现力以及个人特长。根据这些实际情况进行自己的教学,为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做铺垫。小学生容易接受生动、有感染力、有趣的东西。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前应充分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热爱学习,享受学习。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一)感受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音乐是人们内心的呐喊”。让学生感受音乐,了解悲伤、快乐、喜悦、愤怒、尊重和爱的不同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1.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

情绪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探索对“情感”这个词的理解。同学之间互相热情。通过由易到难的提问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强调音乐与情感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通过图像进入人的意识。孩子小,经验有限。生活中的形象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思想的影响就越强。”运用情境教学,我尝试用“感知——理解——深化”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创造画面,引入场景,形成表象。

第二阶段:理解——深入现场,在演唱和理解感受时把握皮影歌的相似性,以画面和皮影引导教训,将歌曲与画面和皮影融为一体。

第三阶段:深化——再现场景,丰富想象,加深感受。

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教学,学生在听二胡独奏《赛马》时,很快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学生听郑独奏《台风战》时表示“紧张”;听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