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习俗是什么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闹花灯、踩高跷、吃元宵、舞狮子、猜灯谜、游龙灯、迎紫姑、放烟花、扭秧歌、打太平鼓等都是元宵节的重要习俗。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元宵节的一些重要习俗吧~~~

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虽然食品不同,但是寓意都是一样的。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比团圆更重要的事了。万家灯火,月色婵娟。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圆滚滚的元宵(汤圆),祝愿一年团团圆圆,和谐美满。

二、闹花灯

元宵节又叫灯节。在这天家家户户、街头巷尾都要挂上彩灯。灯,和佛家有关。传说佛祖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显出神通,降伏神魔。人们张灯供佛祖,愿新的一年,点亮彩灯,祛除黑暗,点亮心灯,驱除烦恼。

三、猜灯谜

除了放花灯,还有猜灯谜。人们把写好的谜题贴在彩灯上,供人猜谜。既可以启迪智慧,又迎合了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愿新的一年智慧与勤劳并存,生活美好,未来可期!

四、舞狮子

舞狮习俗源于三国,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元宵节和除夕不同,除夕安静守岁,元宵则突出一个“闹”字。在过去,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在这天,人们不用顾忌,在户外扎堆狂欢。第二天之后,一切又归于平淡。“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人性需要平淡,也需要紧张,元宵节适度的狂欢也不是什么坏事。

五、送孩儿灯

送孩儿灯也叫“送灯”。在过去农耕社会中,多子才能多福。因为“灯”与“丁”相近。所以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娘家给新出嫁的女子送灯,希望女儿可以早生贵子。在农业社会中,花灯历来是中国人求子的吉祥物。

六、迎紫姑

古代传说中,紫姑是一个善良而贫穷的姑娘,在正月十五穷困而死。为了表达对她的同情和怀念,人们便在这天,祭祀紫姑。这是中国古人的忠厚,也是对弱者的同情和善良。

七、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元宵节妇女相继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可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古代女子很难有出门的机会,元宵节是她们少有的可以游玩的机会。她们身着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散步,直到夜半方回。

八、偷菜

古诗云:“月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古代的元宵节,还是“情人节”。青年女子在元宵节这天可以自由出门,只要是遇到自己中意的男子,可以私定终身。很多人未婚女子还会借看灯之际,去人家地里偷取蔬菜,以此祝愿自己,早日找到如意郎君。

元宵节的来历简介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汉代皇帝信奉佛教,佛教有在正月十五点灯观舍利子祈福的习惯,换地推崇佛教,就命令从宫廷到民间在这一日都点灯。这就逐渐形成了元宵节的雏形。

后来汉武帝将祭祀“太一”的活动也定在了这一天,有了祭祀神灵的活动加持,元宵节开始被人们重视。在唐代时因为国力强盛,不论京城还是城镇都流行挂灯,满城火树银花是唐朝人最喜欢的繁花盛景。元宵节作为灯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宋朝的元宵节已经发展成最热闹的狂欢节,彩灯无数,烟花如星雨。

元宵节作为新年的延续,是过年庆祝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观灯、吃元宵、放烟花、舞狮子等,大家庆祝大地回春,也是预先庆祝一年风调雨顺。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元宵节起源于道教

道教的鼻祖虽然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但道教的产生却是从东汉时期张天师开始。第一位张天师名叫张道陵,他创建了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崇奉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所以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所以燃灯庆祝,后来演变为元宵节。

以上就是关于元宵节的一些饮食习俗、来源、以及故事传说的知识介绍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