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其明的基本信息。
1949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做小提琴手。每当他演奏优美的音乐时,他都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做出优美的音乐。他决心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他用心学习中外音乐作品,同时向老师学习。
1951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新闻纪录片科担任专业作曲,开始电影音乐创作生涯。期间与他人合作或独立创作了《淮河必须修》等大型纪录片的音乐。
1955年调回上海电影制片厂作曲专题片。他创作的第一部故事片音乐是《水乡的春天》。后来为《飞虎队》《家》等故事片作曲。他为《飞虎队》创作的间奏曲《弹我心爱的琵琶》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流畅朗朗上口,很快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
1959后,任上海电影乐团副团长、团长,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指挥。1964毕业后,在上海电影厂担任作曲、音乐车间主任。
1964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曾任上海电影乐团团长、上海电影公司音乐工作室主任。中国音协第四届、第五届理事。曾为《飞虎队》、《红太阳》(合作)、《白求恩大夫》、《霓虹灯下的哨兵》、《庐山奇缘》、《城南旧事》、《雷雨》、《子夜》等60余部故事片和10余部纪录片作曲。还创作了《李世民》、《向警予》等电视剧和广播剧。其中《城南旧事》音乐创作获得1983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庐山上的浪漫插曲《啊,故乡》和歌曲《你该留下什么》获全国优秀歌曲奖。其他音乐作品有《郑成功》(与他人合作)、交响诗《飞虎队》、《霓虹灯下的随想曲哨兵》、序曲《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大夫》等十余首交响曲,以及《弹我心爱的琵琶》、《谁说我的家乡好》(与他人合作)等300余首歌曲。吕其明,男,1930,安徽无为人。他的父亲吕惠生是当地著名的教育家。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任新四军第七师皖江抗日根据地行政公署主任。1940年,新四军第二师“抗敌剧团”演出了一出小歌剧《农村歌》,由吕其明扮演难民儿童小猫。这一年,10岁的吕其明和12岁的妹妹吕晓庆在新四军革命家庭开始了新的生活。
抗战剧团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对吕其明来说,它进入了一所没有围墙和校徽的生活大学和艺术大学,他在这里唱歌、演戏、教歌、游行、战斗、煽动...时至今日,在吕其明的九年戏班生活仍然是他人生经历中最宝贵的关键时期。这期间,父亲吕惠生慷慨离世,也对他的成长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懂得把个人的命运、喜怒哀乐、荣辱与祖国和人民融为一体,用真诚而智慧的劳动回报祖国、人民和人民军队的恩情。
20岁开始学作文;
1949 165438+10月,吕其明依依不舍地脱下心爱的军装,搬到了陌生而新奇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学完小提琴后,他被分配到管弦乐队当小提琴手。在此期间,创作音乐的强烈愿望激励了吕其明。演奏时,他注重乐队的演奏效果,并从中学习管弦乐的作曲技巧。工作之余,他几乎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乐理的学习上,找老师向他学习。
从65438到0956,26岁的吕其明接受了为电影《飞虎队》作曲的任务。抗日根据地的生活给了吕其明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在他的作品中,他在脑海中看到了一个穿着便衣的游击队员的形象,带着子弹带,手里拿着袖枪或大刀。他运用山东民歌的典型腔调和音调,创作了一首通俗朴实、具有浓郁山东地方风格的歌曲,表现了游击队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随着影片的上映,这首优美的歌曲立刻被传唱。
35岁时,他写了《红旗颂》:
作曲是一门技巧性和专业性很强的艺术,随着作品的增多,吕其明创作交响音乐的目标在他脑海中萌发。为了尽快实现这个目标,从65438到0959,吕其明加入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在那里学习作曲五年,指挥两年。回忆起那些年,吕其明感慨地说:“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是值得的。没有那七年的学习,就没有我今天的这些作品。”
从65438到0965,吕其明接受了为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创作前奏曲的任务。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器乐作品。当他进入构思和酝酿时,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燃烧的村庄,硝烟弥漫的战场,英勇杀敌的士兵,天安门广场前升起的五星红旗...他不禁兴奋起来,乐不可支。经过一周的日夜奋战,他完成了管弦乐序曲《红旗颂》的创作。在1965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爱乐乐团联合首演的《红旗颂》大获成功。这部作品至今仍经常被一些电影、电视、演唱会引用,也成为广播影视、晚会播放最多的作品之一。
50年佳作频出:
在半个世纪的电影、电视音乐、器乐和声乐的创作中,吕其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为《飞虎队》、《白求恩大夫》、《庐山传奇》、《城南旧事》、《雷雨》、《焦》等200多部故事片作曲,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诗《拓荒》、《国旗》。1980至今,吕其明获得24个音乐创作奖,其中故事片《城南旧事》音乐获得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电视剧《秋白之死》音乐获得第八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音乐奖。
60岁以后的生活:
1990年5月,吕其明退休了,退休后的路老更忙了。管弦乐组曲《雨花节》和弦乐合奏《龙华节》是他退休后的代表作。其中,《雨花节》是为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创作的背景音乐。这部作品时长60分钟,分为15个乐章。作为烈士的后代,吕其明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实地考察结束后,他回到上海,每天五六点钟就伏案写作,一写就是十几个小时。半年后,一场深刻、委婉、发人深省的雨花节终于诞生了。自1999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新馆开馆以来,这首背景音乐从未间断,雨花节的乐谱一直保存在纪念馆卢惠生烈士纪念墙前的玻璃柜里。吕其明说:“我感到无比荣幸,我的作品能与烈士和我的父亲共存。如果我父亲能知道,他一定会笑的。”
在有生之年,无私奉献,为党和人民多做有益的工作,是吕其明的人生信条。从军队熔炉中走出来的吕其明,一直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的士兵。退伍后,他怀着感激之情,跋涉数万里,回到“娘家”,免费为部队服役。如今,长春飞行学院的歌,合飞炮兵学院的歌,解放军第一军第四师的歌,吕其明作曲的云南边防雷达大队的歌,正在被全国官兵传唱,那么雄壮,那么响亮!《城南旧事》:1983获第三届华语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秋白之死:1985获第八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音乐奖。
庐山上的浪漫插曲《啊,故乡》和歌曲《你该留下什么》:获全国优秀歌曲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