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古筝的历史是怎样的?
20世纪20年代,汕头报钱若初先生提出将“外江戏”改名为“汉剧”,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此,外江弦和儒家音乐被相应地更名为“汉调”或“汉乐”。汉调有合奏、打击乐等形式,有锣鼓吹、和弦、中国军班等。
传统客家筝的外形长约65438±0.2米,面板弧度较大,材质为泡桐木。安装16弦,弦轴安装在面板左侧平行于码,弦质为金属(钢弦或铜弦)。玩的时候一般右手戴一个龟甲片。弦乐的调律分为五个音(即第一声561235612356i235)和三个八度,多为G、F、D或C,很少使用。
客家古筝和潮州古筝长期共存于一个地区,自然会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他们的很多曲目都是一样的,所用的筝的形制也是一样的。至于区别,比如客家筝用宫池记谱法,潮州筝用四儿记谱法;演奏时,客家筝多使用中指,潮州筝相对使用食指。而且前者滑音的音程和波动都比后者大,使筝声绵长。风格上,客家筝悠扬悠长,古朴典雅,潮州筝秀丽柔美。
广东汉乐的古筝演奏历史悠久。它以高涵的旧音乐(即汉调音乐)为基础,并受地方风格和方言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安静含蓄的风格。客家筝乐是客家音乐中“丝弦乐”的合奏形式(由古筝、琵琶、椰树、笛子组成的小合奏)经过历代客家筝人的充实、丰富、发展、提炼而逐渐形成的独奏音乐。
客家古筝曲目种类繁多,有“大调”和“跨调”。专业严格来说是六八板,和河南板头一致,其余都是相声。
客家古筝音乐以古朴、优美、典雅、大方著称,水莲花可以说是这种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弦调板没有确定的数量,具有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特点。为了便于调性的掌握、技法的运用和音乐内容的展现,将音乐分为“软集”、“硬集”和“反线”。传统的手写宫池音阶和印本大多记录旋律主干的“调骨”,指法、“变奏”、“添花”则根据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和客家音乐的修养进行编排。
目前国内流传的客家古筝曲谱,大部分是由余斋创作,罗九祥先生演奏,录音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