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米有多少粒

读了一篇刘心武的杂文,里边写到一位老太太,认真得连一碗米有多少粒都要数一数,她认为用量杯量米,每次量出的米粒,误差不会超出8粒。老太太并不是吝啬刻薄,就是那么个脾气,做事不论大小,一概要精确认真。比如养花,她会严格按照书上的规定换土施肥浇水;配消毒液,她也是按说明书用量细细地配。。。后来老太太去世后,大家都说她是累心累死的。看得出,刘心武对这位老太太的处事态度是反对的,说她是“具有心理疾患的人士”,而且还是这之中的“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说她活得累。文章最后说:一把米究竟有多少粒?没算计过吗?那么,好,永远也不去探究,便是你一生的福气。刘心武的小说,以前看过不少,还是喜欢的。然而对于这篇不长的杂文所持的观点,却有些不敢苟同。在我看来,这位数米粒的老太太倒是有些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不懂变通,但却认真负责。而刘心武,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思维,灵活,喜欢讲大概其。看过美国的烹饪书的都知道,里边把东西的用量都写得清清楚楚,盐几勺,糖几勺,胡椒几勺。。。什么东西先放,什么东西后放,烤箱多少度,烤多少分钟,供几人吃,写得清清楚楚。美国人的厨房里,各种量具一应俱全,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的烹饪书,多是模糊概念,盐一小撮,糖适量。。。和面烙饼,面和水的比例书上肯定没有;做饺子,多少面要多少馅也是要估计的。然而比较一下结果,按照美国烹饪书做出的饭,不能说有惊喜,但每次做出的味道有保证,而且用料正正好好,什么都不会剩下。而按照中国烹饪书做菜,就要凭感觉了。有经验的人还好,可以根据经验下量;没经验的人只能慢慢摸索。这次放两勺盐咸了下次记得放一勺;面和软了再加面,又硬了就再加水;馅剩下了做别的,面剩下了就烙张饼。。。总之,做之前是不能预测结果的。慢慢的悟出,其实这不仅仅是做饭的问题,放大了说,是个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问题。美国的环境是高秩序化的,做任何事情都有准则。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美国人,做事都会规范,认真,有责任心。这并不等于说没有爱心,不懂宽容,而是对自己责任,义务的明确和坚持。在美国,到处都可以看到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无论大事小事,他们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这是和几勺盐几勺糖一脉相承的思想。所以他们做出的东西质量过硬,用起来放心。而中国人喜欢模糊思维,喜欢大概其,慢慢的养成了懒散,不负责的习惯。刘心武文章中写道:不能马虎的事情绝对不能马虎,可以马虎的事情则一定要马虎。可是,如果马虎的习惯一旦养成,那么到了不能马虎的事情上也就认真不起来了。而且,很多事情你是不知道可不可以马虎的,或者能够马虎到什么程度,也许,是失之一毫,最后结果就差之千里了,最后落得费时,费力,费材料还一无所获。刘心武的文章中也承认:那个数米粒的老太太养的花总是叶肥花艳;她配的消毒药水作用最充分。试想这样一个老太太,以她一贯认真负责的态度,做什么事会做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