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上党梆子?
前 言:
上党梆子现代戏《太行娘亲》自出台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些争议。笔者认为:这部戏用发源并流行于山西上党地区、拥有昆梆罗卷黄五种声腔的上党梆子,精彩地演绎了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军民鱼水真情的感人故事,塑造了众多为民族解放战争默默付出的可亲、可敬、可爱的太行奶娘。这是一部近年来非常难得的好戏,艺术性、观赏性远超其他同类题材。如若戏写得都合情合理、意料之中、“没毛病”,恐怕就是常说的“这戏没戏”了。至于这部戏是否反人性,违反现代性。毋庸置疑,结局是如此的不人性,如此的残忍,可这违反人性的罪名应该是日本法西斯该承当的,绝不是这位奶娘和孩子,以及以此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个解放区的老百姓!!至于现代性,具体内涵指的是什么?现代性是最高标准吗?这都太值得讨论了。
真实感人的英雄娘亲
——上党梆子现代戏《太行娘亲》带来的重要启示
智联忠
山西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有限公司创演的上党梆子现代戏《太行娘亲》,用发源并流行于山西上党地区、拥有昆梆罗卷黄五种声腔的上党梆子,精彩地演绎了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军民鱼水真情的感人故事。剧目着重刻画了太行山革命根据地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赵氏的转变成长史,最终她为了保护八路军的后代,勇敢机智地与日本军官、汉奸进行周旋,最终抱着自己的亲孙子英勇牺牲,缅怀和歌颂了众多为民族解放战争默默付出的可亲、可敬、可爱的太行奶娘。全剧情节推进流畅、结构合理紧凑、情感跌宕起伏、唱腔悦耳动情、表演生动熨帖,对于广大观众而言是一场剧种特色鲜明、地域风格浓烈、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美的享受。
现实题材创作困难比较大,一来戏曲唱念做打的表演手段和丰富的程式技巧不好化用;二来从现实生活走向艺术创作存在着艺术化的重要过程,同时又要受到真实性的制约。革命题材、英模题材就更加难上加难,如何让观众真正地走进他们的生活中,如何真实真切地感染观众是个核心问题。优秀现代戏《太行娘亲》的创演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第一,《太行娘亲》从平凡中突显崇高,从行动中照亮精神,塑造的主要人物真实、普通,起点不高、有缺点、有成长、不拔高。
没有现场看过这部作品的人也许一听剧名或简介便会带着陈见认为这类的故事、这样的英雄人物以及相关的舞台剧已经很多,而且多数作品塑造的人物都存在“假大空”的弊病,这个戏也难脱窠臼。其实不然,该剧却丝毫不存在这些问题,甚至在文本的写作、情节的铺垫及剧情走向上都别具匠心,赵氏在剧中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不那么崇高甚至还有些瑕疵的普通山村妇人。
剧目入戏很快,绝不拖泥带水,序幕简短地介绍了1941年日本鬼子在太行上寒柳村断崖岭屠杀了转移途中的八路军,仅有一名小婴儿(后取名为“铁牛”)幸存被张伯救回。紧接着,铁蛋满月、奶养铁牛、鬼子扫荡、追夺铁牛、太行娘亲五场戏依次展开。第一场,一开场便洋溢出了满月酒的喜庆与热闹,赵氏提着酒坛、抱着大酒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大笑着上场,一副喜气洋洋、精明干练的当家女人的形象展现在舞台上。这与序幕中的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剧情一转日本人冲进来抓走了所有的男丁,场面顿时又转入了大悲。一悲一喜,悲喜交乘,强化了戏剧的强烈对比,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也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当天傍晚张伯、田婶送来八路军幸存的婴儿让赵氏儿媳梨花喂养,她偏执狭隘地怕自己受牵连,不愿意喂养,更何况自己家三代单传只有这么一个孙子,儿子又被日本人抓走了,孙子就是自己的命。此处,剧作家没有天然地把这位英雄娘亲的形象拉高,而是真实地描摹了她的心理——战乱年代没吃少喝,儿媳妇也没什么奶水,自己家孩子还管不了,哪能管得了别人呢?此时的赵氏有些自私,虽然洪医生救过她儿媳她也不同意喂养孩子;她心里又有些害怕,刚刚在后山看到鬼子杀害小孩的场景令她难以忘怀,所以不肯收养。这些想法在第三场中与儿媳妇梨花的对话中又进一步得到了强化,她对梨花说铁蛋和铁牛两个孩子不能一样!——“俺告诉你:这俩孩子哭了,你先哄铁蛋;困了,你先抱铁蛋;饿了,你先奶铁蛋!记住了,老祖宗看着哪”!铁蛋是自己的亲孙子,理应先紧着他来。这种朴素的小农观念、烧香拜佛近于愚昧、自私的农村婆婆,写得真实、生动。赵氏内心还是善良的,当发现铁牛发烧生病时她立即张罗给孩子退烧,让张伯给孩子喝生姜萝卜红糖水,还去断崖岭给孩子叫魂。赵氏的原型确是来源于生活中低起点的农妇,着实可恨又有些可爱。直至,张伯为救他们一家人引开了敌人壮烈牺牲、八路军炸了鬼子军火库救回了被抓走的村里壮丁时,王营长一声“英雄娘亲”,唤醒了赵氏的良知,其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她由不想奶养铁牛到亲自追赶铁牛一定要替王营长抚养孩子,直至最后面对日本大佐和伪军的侵扰,为了全村人能活命、为了保护好八路后代毅然牺牲了自己和心爱的孙子,令观众深深地为之感动。
毋庸置疑,结局是如此的不人性,如此的残忍,可这违反人性的罪名应该是日本法西斯该承当的,绝不是这位奶娘和孩子,以及以此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个解放区的老百姓!!
第二,该剧绝非仅仅依靠剧本来讲故事,而是通过二度创作在舞台呈现方面尤其通过主要演员的唱念做舞演绎了主人公赵氏的感人事迹。
随着一声声大笑,赵氏内应“来了来了”拎着酒出场,“孙儿满月我笑笑笑……哈哈——(猛地憋住)睡也笑、醒也笑、进屋笑、出门笑,把气笑岔!……防蚊叮、防虫咬、防热防冷、防病防痛、防跌防撞,为铁蛋,俺不吃不睡心也欢”!这段二十句的唱腔,唱出了赵氏盼孙子的焦急、满月席上的喜悦以及精明强干、干脆利索的性格。陈素琴的这段唱腔不仅突出了主人公的鲜明性格,其充满感情的动听演唱先声夺人,同时作为戏的第一段唱又给了她一个漂亮的碰头彩,展现了其过硬的唱功。现场的观众抱以热烈掌声的同时也迅速被上党梆子的华美唱腔与生动表演紧紧地带入剧情中。第四场,赵氏对着张伯的坟墓进行自我的回顾和反省,长达28句的大段唱腔,发自肺腑、酣畅淋漓,又别具意境,她最后发誓:“从此后,铁牛就是亲骨肉,俺当不起英雄,就当个正经奶奶胜亲娘哪!”剧中,赵氏与儿媳梨花、儿子根旺、王营长、岗村少佐等的独唱、对唱、轮唱等都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且富有艺术感染力。
陈素琴在剧中的表演炉火纯青、精彩纷呈。第二场赵氏去后山换小米,目睹了敌人用机枪扫射杀死村民及孩子,吓得连滚带爬、魂飞魄散,她演得精准逼真,运用抢背、跪搓、乌龙绞柱等戏曲化的手段,结合动听感人的唱腔边唱边跑,淋漓尽致地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暴行,同时把赵氏紧张恐惧的内心作了全面的展露。这段戏是非常吃功的,唱、念、做、打综合运用,陈素琴演得一气呵成、气韵生动,既充满生活化的特点又不乏艺术化的处理和强化;既尊重上党梆子的传统、充分吸收加以运用,又注重吻合剧情、贴近人物进行新的组合甚至部分创造。这样的艺术实践和创作理念不仅是这部现代戏获得广泛认可的原因,同时也是戏曲艺术不断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向。当然,戏曲艺术是综合性的艺术,剧中的饰演梨花、赵根旺、王营长、张伯、田婶的演员无论是唱还是表演都很出色,各部门有序配合、***同完成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第三,《太行娘亲》主创人员继承传统,充分保持和张扬上党梆子的剧种特性,突显出别具一格的地域风格。
“高不过太行山与天同党,美不过家乡戏五种声腔”,晋东南地区的老百姓对上党梆子的深厚感情可见一斑。上党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唱腔雄浑粗犷、高亢激越、板式丰富、起伏跌宕、感染力很强。梆子腔高亢嘹亮,老百姓听的就是这股劲和充满地域风格的家乡味。这部作品除了在唱腔设计、作曲上强化剧目的剧种特色,剧作家李莉、张裕从唱词的书写、语汇的运用、话语结构上也保持上党方言的魅力,如“小孙孙”“甚”“咯吵”“嫩茎茎”等。为了把上党地区的方言土语,充满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的语言及生活融入戏里,编剧深入生活展开了深入的采风、体验生活;排练场上导演、演员等不断地加强、调整演出本,唱念增加晋城方言的特点,最终使得剧目独具太行韵味、上党风情。
应该说,传统深厚、手段丰富的上党梆子其高亢激越、委婉催情的艺术特色强化了戏的地域风格;反过来,本土化的故事情节,地域化的生活、人物,以及地域性的语言、语调,为上党梆子地域性的剧种特点的张扬也奠定了基础,二者可谓相得益彰。这些对剧种特色、地域特点的强调和发挥都应该为之点赞,值得戏曲界广泛学习和推广。主演等能在导演的把握和指导下,深入戏剧情境、把握人物性格、揣摩角色情感,并进行自身的创造和熟练运用,反映了剧组扎实的创作过程和严谨的专业态度。该剧历时三年演出逾120场,在北京、上海、太原、晋城等地召开了13次研讨会及5次剧本讨论会约100人次,认真听取各界意见并作深入修改,至今已是第五版。这些扎扎实实的研究试验和点滴的辛苦没有白白浪费,团队精心的艺术创造及不懈的努力和默默付出最终化作台山精彩纷呈的演出、真实可爱的人物和扣人心弦的情感。太行人默默无闻的朴实形象,数百位不惧敌寇、辛勤奉献的太行娘亲的光辉事迹及大爱精神,通过具体真实的行动和典型的事件外化出来。这是艺术应该充分运用和发扬的独特手段,是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思想内涵感染了观众。
“寒柳根根苦唉,土疙瘩里埋。长出了那个嫩茎茎,孩儿呀,全靠娘亲奶”,这首主题曲余音绕梁,久久为之感动。上党梆子《太行娘亲》中的娘亲形象,可亲、可敬、可爱,真正走入了广大观众的内心。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成立于抗战时期,其前身“太南胜利剧团”在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上演了大量的现代戏,这为剧团及剧种都积累了深厚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我们期待该院更多优秀的历史剧和现代戏剧目带给大家新的精彩和惊喜!
(注:本文刊载于《大舞台》,2019年6期)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