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用“六艺”教孩子,写诗300首《都是弦歌云》。荀子在《乐论》第二十章中说,“乐者乐(乐),人之乐(乐),人情不可免,人不可无乐”。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们的世界可以由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探索音乐教育的时代魅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音乐的辅助道德、提高智力、促进劳动和保持健康的功能正在被教育界所认识。因此,通过音乐教育来实现提高教师素质的总体目标,无疑会收到更理想的效果,是一种自觉而明智的选择。
音乐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许多职业技术学校也开设了这门课程。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可以通过感官直接快速地到达人的大脑,作用于灵魂,唤起美的感受。听音乐,唱歌曲,不仅可以感染情感,陶冶性情,而且对整个社会和时尚,特别是对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音乐欣赏是高中必修课,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美人格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欣赏主要是通过听音乐、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历史文化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是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渠道。
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段音乐演奏完后,学生一致反映音乐很美。至于美在哪里,为什么美,很少有人知道。这说明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仅仅停留在感官欣赏的层面,还没有上升到感性和理性的欣赏阶段。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呢?
首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音乐。“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没有听觉,音乐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存在的价值。”因此,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听觉体验,发展他们的音乐听觉能力,学会如何创造性地“听”。创造性的“听”从多层次、多角度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让学生不仅能听,还能创造性地听:“听”出音乐作品的情感。比如欣赏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后,我们都觉得作品旋律优美,情感丰富,活泼乐观。经过启发、引导和反复欣赏,学生们听到音乐不仅包含欢乐,还包含痛苦和困惑。在此基础上,适当向学生介绍作者、作品背景、作品风格。这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还从音乐的内涵和表现手法上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作品中音阶的下行音表现出悲伤的情绪,进而指出在莫扎特的音乐中,人们听不到命运的叩击,也看不到生活苦难的烙印,因为他无视生活的辛酸,以乐观的心态让作品永远保持平和与温柔,不让泪水打湿。通过教学,学生们不仅体会到了音乐的美,也体会到了莫扎特“笑中带泪”的艺术魅力。既拓宽了思路,又提高了审美情趣。当然,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深入理解作品,认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好地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
其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音乐各种元素的表现意义。比如《祭祖颂》,它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点是运用众多的节拍、丰富的节奏、调式对比、和声织体来表达对伟大祖国的感情。因此,通过对这首乐曲的欣赏,学生可以理解音乐作品中节奏、调式、和声织体的表达意义,起到一箭多雕的作用。再比如无伴奏合唱的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让学生通过仔细的欣赏,了解音色、力度、速度等因素的变化,生动地刻画了女生和男生追求美好爱情的羞涩关系。
第三,通过启发语言、创设情景,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美妙的音乐中翱翔。如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纳的交响诗《沃尔特瓦河》,生动地描绘了沃尔特瓦河两岸美丽的景色、感人的传说和英雄的历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在村民婚礼的开始,强度由弱变强,可以提醒学生们,此时的他们,仿佛是乘船顺流而下。两岸的风景渐渐靠拢,乡村婚礼传来简单的波尔卡舞曲。随着强度越来越大,我们来到了婚礼现场,感受到了一幅捷克民俗的温馨画面。然后,音乐由强变弱,仿佛小船渐行渐远,甚至消失在远方,仿佛夜幕已经降临。所有这些想象都因为音效的强弱变化而跌宕起伏。
第四,要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欣赏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久而久之,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和音乐欣赏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可以通过背诵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优秀作品的印象。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很容易唱,学生在听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梁祝》、《二泉映月》等作品的主题旋律一起唱。学生不仅感受到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的丰富表现力,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欣赏水平可以在不断的实践和体验中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欣赏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我们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