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为什么在《忏悔录》中诽谤卢梭?

《卢梭的忏悔录》是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出版的一本书。作者是法鲁佐。

内容简介

近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卢梭标志着理性时代的结束和浪漫主义的诞生。他把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

理性思考推动一个新的方向。他在音乐和其他艺术方面的改变是革命性的。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教父母用非正式的方式教育孩子,因材施教;他深化了友谊和爱情中的情感表达,而不是拘泥于形式和礼节。他让人们大开眼界,直面自然之美。他把自由作为一个几乎普遍的目标。1774年,卢梭开始写自传《忏悔录》,追溯自己过去的半个世纪。在他的作品中,生活中那些违背道德良知的小事,都展露无遗。在当时,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大胆地让世界知道是很少见的。卢梭向来擅长描绘宁静优雅的环境和闲适祥和的氛围。《自白》依然保持了这种风格:构思精巧巧妙,文笔轻盈脱俗,充满音乐感。他的《忏悔录》达到了和圣奥古斯丁《忏悔录》一样的经典地位。

2作者简介

卢梭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的代表。1712年6月26日出生于日内瓦共和国。1750年,他的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获奖,一举成名。后来为歌剧《国家的先知》和喜剧《那西塞斯》作曲,先后出版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政治经济学》。然后,他写了书信体小说《新爱露薏丝》,一出来就再版了。1762年出版《论民事契约》和《爱弥儿》。晚年埋头于作品《卢梭与约翰·杰克的对话》和《孤独行者的梦》。1778年7月2日,他在巴黎北郊埃尔蒙维尔突发中风去世。伏尔泰去世才一个月。

书评

告白敢于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赤裸裸地揭自己的伤疤。卢梭,一个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尊敬和钦佩。中国在当代传记文学创作中是否应该借鉴卢梭的精神?

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书店,还是大街小巷的书店,到处都有名人传记。但是,你翻开一本书,从头到尾,你过了五关,打败了六个将军,却看不到他(她)离开麦城。更有甚者,你会把自己说成花,把别人说成豆腐,借机抬高自己,给自己立碑。总之,不是他(她)实际做什么,而是他(她)希望什么。其实写自传,不管是自己写的还是别人写的,真实的写自己的成长变化,犯了什么错误,对这个世界都是有好处的。

其实学一点卢梭精神,也不像某些明星拿自己的隐私来吸引读者。更多的应该是对读者和后人有指导意义的功过是非、经验教训。一个人在几十年的经历中,他走过的距离,很难说是直的,没有弯曲。没有不犯错误的人。问题是你有没有卢梭的自我分析意识。敢于像卢梭一样暴露自己的伤疤,对自己的功过有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周总理生前曾说过:如果我写一本书,我就把我一生中的错误写出来,让所有活着的人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译者刘思慕在《歌德自传译者新序》中说:“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表现是歌德自传的第一个特点……”但这些伟大而著名的人物敢于披露和承认自己的缺点,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威望。后人不也同样尊重他们吗?

卢梭说,我当时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什么样的人:我当时卑鄙,所以我写我的卑鄙;那时候的我善良,忠诚,有道德,所以我写了我的善良,忠诚,有道德。全能的上帝!我的心完全暴露了,和你自己看到的一模一样。请把那些数不清的众生召唤给我!让他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你的宝座前,以同样的真诚流露自己的内心,看谁敢对你说:“我比这个人强!”" .这段话很像耶稣对恶意诽谤妓女的法利赛人说的话:你们谁没有犯罪,就可以打她。结果大家一个个丢下石头,低着头走了。

卢梭的人格一直是污秽的。他的性格激烈多变,激情四射,极度敏感,对巨大的悲喜无动于衷,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性格,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也鲜活,他骄傲但也卑微,他诚实但也隐晦。在他的自传中,卢梭承认了他年轻时犯的一个错误。有一次,他从主人家里偷了一条漂亮的丝巾,并将其归咎于他喜欢的一个小女仆,从而羞辱了这个无辜的女仆。由于卢梭的“自毁隐私”,后来的一些哲学家,包括罗素,甚至认为卢梭根本不是哲学家。但是,我认为卢梭触及了哲学的本质——他首先把自己作为解剖标本,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从气质上来说,罗素和这些人是两种人,他一直不赞成浪漫激情。事实上,罗素本人在研究中并不是一个清醒的学者。否则他也不会屡次离婚,主张性解放,反对宗教,被当局禁止讲学,信仰社会主义,参加反战运动甚至坐牢。每个人都有激情,罗素也认为激情是比理性更重要的推动历史的力量。

卢梭是法国第一位也是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当过很长时间的奴隶。当然,罗素这样的贵族子弟是不会偷纽扣的,罗素的孩子当然也不用去孤儿院。卢梭娶了一个地位低下的女服务员,这也被罗素用来做一些心理分析,也就是说卢梭只有在地位低下的女人面前才能获得完全的自信。我一直很佩服拉塞尔,但这次我觉得拉塞尔的发言有点刻薄。法国大革命前,逆向婚姻是不允许的,他和沃伦夫人的关系也是当时的婚姻制度所不能允许的。

上帝造人的时候给了我们一双眼睛看外面的世界,审视内在智慧的眼睛就是这颗悔改的心。如果说读蒙田让我心灵宁静悠闲,读卢梭让我觉得对不起别人。卢梭觉得蒙田这位资深作家忏悔得还不够。他说蒙田也谈过自己的缺点,但他写得相当可爱。看起来像是自责,其实是自我表扬。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一句哲学警句:“没有一个人没有可恶的缺点。”在自白书中,他写了自己的卑鄙、偷窃习惯、对朋友的背叛和谎言。

说到卢梭,就不能不提到瓦伦丁夫人。没有这位杰出女性的慷慨栽培和经济支持,历史上就没有卢梭。在与汪妮夫人同居期间,他的生活略微稳定,他安心地阅读、思考和写作。瓦朗夫人,11岁,出生于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她很小就结婚了,婚姻并不幸福。当她逃到法国时,法国国王把瓦伦丁夫人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并给了她二千银币的年金。迷人的瓦伦丁夫人是一个具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卢梭的资助人、老师、爱人和知心朋友。我们可以从一个小事件中看出卢梭是如何爱上这个可爱的女人的:有一天吃饭时,瓦伦丁夫人刚把一块肉放进嘴里,卢梭就说上面有一根头发。瓦伦丁夫人把肉吐在盘子里,卢梭把它叉起来,很快咽下去。因为这是一种超越肉欲的情感,所以卢梭、瓦伦丁夫人和他妻子的男管家阿奈之间的恋情也充满了柔情。

卢梭晚年孤独而郁郁寡欢。因为出版《爱弥儿》被当局视为异端,最高法院决定烧掉所有出版的《爱弥儿》,并立即通缉卢梭。再加上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尽如人意,卢梭的精神状态几近疯狂。他多疑且不安――水果商通过降价卖给他蔬菜来羞辱他;马车转弯时差点要了他的命;人们卖给他的墨水是无色的,这使他无法写辩护词;甚至到处都有人在跟踪观察他。

然而,上帝是正义的,卢梭的思想光芒并没有被岁月所暗淡。卢梭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一位法国评论家曾经说过:我们19世纪的人是从卢梭的书中走出来的。

卢梭应该是在地下出版的,至少在他死后,有一个像我一样的读者尊重他,阅读他的作品。有几个作家能像他一样,不分古今,毫不留情地写一本自传?不,一个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