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美剧《嘻哈帝国》
《嘻哈帝国》是FOX电视台于今年一月推出的一部音乐肥皂剧,该剧甫一播出便在全美范围内引发收视狂潮,各项数据全线飘红,仅用几周的时间便从一部前途未卜的新晋剧集一跃而成了FOX电视台的当家大剧。上一季还在冬季档偏安一隅,这一季便转身投入了秋季档的浮沉乱世,并在乱世中愈发英姿焕发,成一世之雄,剧集在全美的影响力和火爆程度可见一斑。笔者对《嘻哈帝国》可谓久仰大名,无奈上半年琐事缠身,就这么一直拖到如今新季都开播了才终于下定决心用两天时间把全剧一口气看完。在看剧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问题一直在笔者脑中盘旋不去,《嘻哈帝国》到底为什么这么火爆?人物挖掘流于浅表,剧情设计浮夸断裂,到底看点何在呢?后来笔者才猛然意识到,即使这些问题一直在脑中敲锣打鼓,我也没有一刻想要停下追剧的脚步啊!大概,这就是传说中肥皂剧的魅力。
从故事层面来说,《嘻哈帝国》像极了上个世代的某些港剧、台剧或者拉美剧。一位罹患绝症的商业巨擘,三个扶不上墙的倒霉孩子,再加上一个叱咤风云的原配妻子,一个心机多疑的绿茶小三,直叫人脑中蹦出不停蹦出《盖世豪情》《意难忘》《玛丽娜》这类不知填满过多少个空虚下午的名字。在肥皂剧的经典架构之下,《嘻哈帝国》十分聪明地使用了种种包装元素,使其看起来更新,也更具潮味。比如嘻哈音乐,比如黑人社群,比如同性恋,比如绝症,比如贩毒涉案,比如娱乐圈秘闻,所有这些闪闪发亮的叙事元素,都被该剧编导们灵巧的双手拿来串在肥皂剧的故事架构之上,给原本已略显老套的故事平添了不少看点和噱头。《嘻哈帝国》,就像无数已经播出或者正在播出的肥皂剧一样,十分善于运用一些冲突激烈的桥段,来博取观众的眼球。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季中,有一场琦琦(Cookie)和安妮塔(Anita)的争吵,彪悍原配大战绿茶小三,打嘴炮,泼红酒,扇巴掌,扯头发,推搡,拉扯,撕咬一样不落,这样堪比水漫金山一般的大阵仗,相信没有几个人会不想停下看看。
从人物层面来看,《嘻哈帝国》则与传统肥皂剧的人物塑造完全一脉相承。几个人物,看似性格迥异,各有千秋,但其实骨子里都一个模样,那就是为“drama”服务。在肥皂剧中,人物往往会湮灭在漫漫长长的叙事流中,编剧会为了制造剧情的折转而另人物发生种种反复,谈笑间人物已改头换面,旧迹难寻,你这才刚适应人物的新形象,他则可能一摸脸又变回了从前的模样。至于这些转变的理由是否充足?是否有足够的铺垫?是不是自然?答案往往是否定的。但这些问题,这些放在任何一种其他剧集类型中都算致命的问题,到了肥皂剧中反而不成为问题了。这一来因为肥皂剧本身的重点就在于剧情的扭结的翻转,其他一切都要从属于此,二来则是肥皂剧往往有足够长的时间,让观众和剧集中的人形成某种“相识默契”。肥皂剧中的人很容易让观众想到现实中的自己。现实中的哪个人不是复杂而多元的呢,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些两相抵牾的角落。博尔赫斯不是说过嘛,没有人本质上是某个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能是别的任何人。肥皂剧中的人物塑造,恰恰是对这种现实感受的拟态和烛照。
笔者作为同志向剧集的观察员,自然免不了要再单独谈谈本剧中的同志元素。近年来,同志故事早已成为了英美剧中几乎必不可少的叙事元素。无论是体现平等也好,迎合市场也罢,同志元素近年来在英美剧中的井喷现象可谓是班班可考,有目***见。可以说,没有点同志元素的剧集现在都不好意思放上台面来见人。《嘻哈帝国》中老二贾马尔(Jamal)的设置,显然就是意在将黑人同志的生存现状,明星出柜等新兴的同志话题纳入叙事之中。贾马尔不仅是个同志,还是个黑人,是个明星,这一角色至少面临着生活的三重考验,很容易便牵动人心。但或许是篇幅所限,从第一季到现在,贾马尔的感情刻画都有些草率。从他和麦克(Michael)到他和瑞恩(Ryan)再回到他和麦克,能看到的场景都是荷尔蒙作祟,全然没有内心层面的东西闪现。倒是贾马尔作为一个同志儿子和父亲的关系被刻画得有板有眼,从恨其不争到冥顽不化,从一拍两散再到并肩作战,堪称全剧同志线索的亮点。
《嘻哈帝国》为何如此成功?说白了就一个字,“drama”。没人不想来点狗血的戏码,这种诱惑从古希腊第一部街头喜剧靠吵架吸引来大批观众开始就深深埋藏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看看那些线上的真人秀有多受欢迎?此时此刻,又有多少人趴在电脑屏幕前眼巴巴地守着看一个个团体里的几个人互相猜忌,互相倾轧,鱼死网破,你死我活。我想,这大概就是布莱克·斯奈德在《救猫咪》中所说的一个故事对观众“原始”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