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之父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1732-1809)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早的代表,被世人称为“交响乐之父”。他从小就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8岁时,他被教会音乐总监选中学习唱歌。之后,他接受了键盘乐器、小提琴和乐理的训练,并在教堂和宫廷演奏管风琴和大键琴以维持生计。1761年,他在匈牙利贵族伊斯特哈契公爵家中担任乐师。
海顿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对世界、对自然豁达的态度,乐观从容的性格,18世纪下半叶奥地利宽松自由的信仰环境,使他的音乐充满了健康、朴素、幽默、轻松的趣味。他的音乐风格与奥地利维也纳丰富的城市音乐和民间音乐密切相关。他清新活泼的旋律和简洁明了的和声使他的音乐别具一格。
海顿一生写了很多作品,数量之多,涉及领域之广,令人惊叹。他最重要的贡献是超过100首交响乐和68首弦乐四重奏。海顿并不是交响乐的开创者,在他之前的巴赫和亨德尔都尝试过这种体裁。海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交响乐的标准,因此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父”。他把交响乐固定在四个乐章的形式上,在配器上组成了完整的交响乐团,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音乐旋律丰富,常常透露出一种淳朴欢快的民间气息。最著名的交响曲是《号角》、《告别》、《惊喜》、《6巴黎》、《牛津》、《12伦敦》。12《伦敦交响曲》是他最好最著名的作品。在伦敦,他指挥演出并获得巨大成功,促使他一年半后再次访问伦敦并再次获得成功。经过两次拜访,他写出了最后的12部交响曲,被称为伦敦交响曲,是他的同类作品中最好的。
在四重奏的创作中,经常运用“说话原则”,即每个声部的主题像对话一样相互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美。他在音乐发展中经常运用“主题灵活原则”,直接启发了贝多芬的“动机发展”。海顿还有两部著名的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
钢琴诗人肖邦
弗里德里希·肖邦(1810-1849)出生于华沙郊区热里亚佐娃·瓦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本是法国人,后来移居波兰。他于1794年参加了波兰民族英雄科斯丘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他住在华沙,靠教书和其他工作为生。后来,他在家里开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不再参与政治,只是寻求和平的生活。但他与华沙的文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对肖邦的思想成长产生了影响。
肖邦从小就表现出特殊的音乐天赋,不仅会弹钢琴,还会作曲。7岁时,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第一次公开表演。从此肖邦作为“神童”弹琴,经常被华沙的贵族们邀请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的宠儿。1825年,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参加了肖邦的一场音乐会,并送给肖邦一枚钻戒。肖邦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这些经历与他后来的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肖邦少年时,也接触过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和许多波兰爱国者的进步思想。从65438年到0826年,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许多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郑潇经常去乡下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聆听农民的歌声和演奏音乐,参加乡村舞蹈和婚礼。祖国的文化和民族音乐,就像种子一样,种在肖邦的心里。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也是一个史诗般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弱小的波兰。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人民,试图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便长期统治。然而,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19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极大地推动了这一斗争。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要有热爱人民、热爱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影响深远。
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奇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只要你一直记得,国籍,国籍,最后是国籍.....就像波兰有祖国的自然,也有祖国的旋律。山川、森林、河流、草原,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之声,虽然不是每颗心都可以听到。”他反复告诉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个天才。为人民而写,写得有人民性和民族性。”这一切都给肖邦后来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反动的“神圣联盟”在欧洲的封建统治,而且促进了欧洲各国的革命。这时,波兰爱国力量复兴,秘密爱国组织活跃起来。他们无视反动当局的逮捕和镇压,正在酝酿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力劝肖邦出国深造,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为祖国争光。所以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中,爱国主义让他留恋;事业让他又想离开。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无法决定出发的日期。”感觉离开华沙就再也回不了老家了。我深信我要永远告别我的家乡。啊,死在不是你出生的地方是多么悲哀啊!"
离别的痛苦和告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亲朋好友的鼓励、规劝和期待激励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走出国门,用艺术赞美祖国和民族,他为此激动不已。他写道:“我愿意唱出所有由愤怒和无拘无束的情绪激发出来的声音,这样我的作品(至少有一部分)才能被视为约翰·索比斯基(John Sobiesky),17世纪波兰围城之王。他打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领土,将土耳其人驱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使他名扬欧洲。)部队唱的战歌。战歌已死,但它们的回声仍将在多瑙河两岸荡漾。
当代音乐圣人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2.16-1827 . 3 . 26),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和钢琴家之一,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最后的代表人物。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出生在荷兰(也被称为波兰),来自科隆的一个歌手家庭。他出生在德国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从小跟随父亲学习音乐。他很早就显示出音乐天赋,八岁就开始表演。1792赴维也纳深造,艺术进步神速,贝多芬信奉共和主义,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与命运》;序曲《埃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风暴》、《热情》等。我一生坎坷,没有成家。二十六岁开始失聪,晚年完全失聪。我只能通过一本谈话本与人交谈。然而,孤独的生活并没有让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被禁止的封建复辟时代,他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仰,通过自己的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争取民主的革命热情,写出了不朽的《第九交响曲》。受18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飓风运动的影响,他的作品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进步。在音乐表演上,他几乎涉及了当时所有的音乐流派;大大提高钢琴的表现力,使其获得交响的戏剧效果;也使得交响乐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迁的重要音乐形式。古典音乐的杰作贝多芬开辟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之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主要作品有九部交响曲(最著名的有《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牧歌》、《第九合唱》)、歌剧《费德里欧》等。
神剧之父是汉德尔协奏曲音乐之父,万岁音乐之父,十二平均律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