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音乐的创始人是谁?
表现主义音乐为实现其主张,完全抛弃传统音乐原则,以无调性和无调性的“十二音体系”为主要创作手法。如果把印象派看成是幕布的样子,看成是雪中赏花,那么表现主义就是镜中现像。
表现主义音乐的创始人是奥地利音乐家阿诺尔德·勋伯格。他的学生伯杰和魏博恩发展了十二音体系的书写技巧,比他们的老师走得更远。因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在维也纳,表现主义音乐也被称为“新维也纳音乐学派”。
勋伯格是20世纪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1847年9月出生于犹太小商人家庭。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只是凭着自己过人的天赋和毅力自学成名。勋伯格从小热爱音乐,8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2岁成为专家。后来由于父亲去世,家境贫寒,无法进入音乐学院。到20岁时,他已经跟随波兰犹太音乐家扎林斯基(1872~1942)学习了两个多月的复调音乐。从那以后,我掌握了复调音乐技巧,在努力中掌握了很多作曲技巧和理论知识。与此同时,他遇到了扎林斯基的姐姐,两人开始相爱。1897年,他的处女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大受好评。1899年完成了重要的早期作品《升华之夜》。1901开始创作大型清唱剧《古雷之歌》,第二年因为有事搁浅,直到1911才完成。1901娶了扎林斯基的妹妹玛蒂尔德。同年,他去柏林担任沃尔泽鲁特剧院乐队的指挥。1902年获李斯特奖,任教于斯特恩音乐学院。1903年7月,他回到维也纳,在施瓦茨瓦尔德学院教授声学和对位法。1904,发起成立“音乐创作艺术家协会”。1907热衷绘画,在1910举办过个展。1911年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聘为作曲老师。同年赴柏林,在斯特恩音乐学院举办10作曲理论讲座,宣传了勋伯格全新的和声理论。同年出版的《和声声学》一书使他成为作曲理论的名人。1914一战爆发,勋伯格参军。战后,他回到维也纳,致力于教学和举办钢琴音乐会。1923年,勋伯格心爱的妻子玛蒂尔德去世,他非常悲伤。1924年,他去了柏林,被聘为艺术学院教师。1925年,他娶了著名小提琴家鲁道夫·克里希的妹妹。由于进步艺术家尤其是犹太人受到纳粹爪牙的迫害,勋伯格不得不逃往国外。1933到法国,1934到美国,定居加州,成为美国公民。1951 07月13日,他在洛杉矶去世,享年77岁。
勋伯格是一位极具原创性的音乐大师,但他也有着深厚的传统音乐功底。他早年是瓦格纳的追随者,所以他的早期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比如《升华之夜》。1908之后,是勋伯格创作的第二个时期。他的创作逐渐摒弃浪漫主义语言,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倾向于探索无调性音乐。他彻底摆脱了大小调体系的传统音乐思维的羁绊,投身于一个没有调性约束的新世界。他消除了七个自然音调和五个可以建立音调的屈折音调之间的区别。12音调同样重要,没有一个能达到中心位置,这就是无调性。当然,此时他的十二音作曲理论尚未建立,但相对自由的无调性已经能够解释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成为表现主义音乐一种基本的、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
在技法上,除了相对自由的无调性之外,勋伯格还运用了他所谓的“音乐旋律”来使音乐独具特色。在勋伯格的音乐中,一条“旋律”线由不同的乐器在不同的声音交汇处演奏,形成音色的8L动态闪烁。在这里,和声、旋律、节奏都让位于音色,每个音色都有复杂细致的力度标记,令人眼花缭乱。
从音乐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主调有茫然、失落感、灰色忧郁等。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月扇皮埃特罗”,是一种内心难以表达的复杂而奇特的感情表达。
皮埃罗原来是意大利喜剧里的一个小丑,穿着一件皱领大纽扣的白大褂,宽大的裤子,脸上涂着白粉。他经常被认为是爱情中的失败者和喜剧中被戏弄的对象。但这部作品中的皮埃特罗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实际上具有精神错乱的精神特征。勋伯格把自己想象成皮埃特罗,用月光来对比自己的各种形象,就像一缕月光照进一面呈现出许多形状和颜色的玻璃。然而,他没有写皮埃罗有趣的冒险经历,而是想象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比如第八部《夜》,就描绘了阴森恐怖的蝙蝠遮挡阳光,给世界笼罩上一层阴霾。在第十三部《斩首》中,皮埃特罗想象自己因罪大恶极而被月光斩首。勋伯格经常用夸张的图形形象和曲折的语言来表达他的内心感受,这使他的作品反映了孤独、痛苦和对生活失去信心,充满了精神上的荒谬。
在勋伯格打破传统调性,进入无调性音乐创作之后,经过长时间的沉寂和探索,在20世纪20年代初,勋伯格终于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新作曲理论——十二音序列。直到晚年,这种创作方法形成了勋伯格创作的第三个时期。
十二音制的方法是将12个不同的音排列成一个序列作为基础,利用逆行、逆行、逆行的手法发展这个序列,纵横交织,编曲成曲。十二音音乐是无调性音乐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可以控制大型音乐作品的结构,有序地陈述音乐思想,在作品的组织和控制上形成新的组织和逻辑来代替传统的调性。十二音体系只是音高上的顺序技法,对作品的节奏、力度、音色没有任何限制。只是到了后来,勋伯格的弟子们才完全控制了这些因素。
十二音体系问世后不久,就在欧洲引起了完全不同的反响。有些崇拜者视其为神,按部就班地遵循它的数学规律。而有些作曲家把它当成怪物,很难接受。他们认为在序曲中听不到熟悉的弦乐规律和民歌,音乐的线条往往光怪陆离,在听觉中分辨不出设计过程中的“优美”规律,抹平了和谐与不和谐的对比,实际上导致了单调。简而言之,当时的舆论认为十二音体系是勋伯格个人头脑中产生的不自然的体系,所以是没有生命的。尽管如此,十二音体系后来在欧美流行起来,有很多追随者和模仿者,被认为是“音乐美学中最理想、最完善、最先进的思维方式”。它对20世纪音乐的影响不可估量。
勋伯格创立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法后,用这种方法创作的主要代表作有《为乐队变奏曲》(1927—1928)、《钢琴协奏曲》(1942)、《华沙的幸存者》(1947)等。在后来的作品中,十二音法往往随着内容表达的需要而有所突破,并不是墨守成规。
《华沙的幸存者》是勋伯格作品中最激动人心、最富表现力的作品,写于他生命的最后几天。1947年夏天,作曲家在加州自己安静的隐居处遇到了一个从华沙犹太人区逃出来的人。他是少数幸存者之一。躲在废墟下的下水道里活了下来。勋伯格被他的口述激动不已,连续两天埋头苦干,写出了一部威力无比的惊人之作——《华沙的幸存者》。
音乐一开始,刺耳的喇叭声就像鞭子一样响起,呈现出破晓时分破败的犹太人聚居区污秽而冰冷的景象。男人,女人,孩子和老人,在他们出发去埋葬坑之前,都聚集在一起,大声报告自己。德国军官愤怒地喊道,并命令他的团用枪柄殴打和侮辱犹太人。然而,突然间,受害者们异口同声地唱起了“被遗忘的古老信条”——“听着,以色列”,这比迫害他们的人还要强大一千倍。因为这样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他们以神为见证,证明自己的存在。在整个朗诵过程中,各种乐器都被当作独奏,充分发挥了表现主义特有的一切音响效果。副歌以合唱的形式进入时,此时的固定音型是纯粹的十二音,乐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应用了整场演出——20小节长,扣人心弦,棒极了,让人惊愕得喘不过气来,产生了异常激动人心的效果。
《华沙的一个幸存者》表明,无论什么音乐技术都有无限的表现力,只要是天才创作者写出来的。但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说,没有其他技术可以表现出这种非人的恐怖,面对死亡时痉挛的心态,以及人类面对这种恐怖时不可战胜的伟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