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交响乐和古典音乐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交响乐是一种高雅的、有灵性的、甚至是神秘的音乐形式。殊不知,像文章一样,也是分深浅的。只要你懂得欣赏,入门并不难,因为它反映和描述的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你要做的就是开始并坚持下去,那就是听,再听,用心去感受。本文介绍了中国观众在接受交响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基本的交响乐欣赏知识,帮助一些对交响乐比较陌生的音乐爱好者简单介绍交响乐的构成、欣赏方法和礼仪。关键词:交响乐团作曲欣赏礼仪之前,由于音乐知识的匮乏和知识面的狭窄,我对交响乐这门高雅的艺术一无所知。从一开始的流行歌曲,到逐渐喜欢上流行歌曲、民谣、美声歌曲,我的音乐欣赏能力可以说达到了质的飞跃。自从爱上美声歌曲,流行歌曲不知不觉就离我远去了。反而这种主流音乐占据了我整个音乐思想。现在我对高雅艺术的热爱可以进入一种痴迷的状态。我几乎知道中国所有唱美声的著名歌手,如戴玉强、范、、周小燕、、姚红、、、、和雍正。不仅国内很多纪念馆。而国外很多也略知一二,比如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卡雷拉斯、多明戈。还有波切利,莎拉·布莱曼等。听过他们的歌,听别人唱的时候,感觉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他们是当今活跃在世界舞台上最耀眼的歌手。说到他们,我们自然看到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今夜无人入眠》《饮酒之歌》《圣露西亚》《为盲人让路》《我的太阳》《重返苏联的信任》《斗牛士之歌》《月光女神》《告别时间》《登山缆车》等等。带我们进入美妙的音乐世界,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不知不觉中,我们在歌剧的海洋中畅游了一番。说到歌剧,就不得不提交响乐。在中国人眼里,交响乐是舶来品,我们是从西方传播过来的。交响乐也叫交响乐。人们常把它比作“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它是交响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也可以说是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乐(交响组曲)。交响乐团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分为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器组、色彩乐器组五个乐器组。下面各组介绍各种乐器(都是从高到低的乐器):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大提琴双人用。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制管、单簧管和巴松管。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打击乐器组:定音鼓、锣、钹、铃鼓、三角铁等。彩色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铝钟琴等。对于一些特殊曲目,会加入其他乐器,如唢呐、小号、二胡等民族乐器。因为交响乐团采用了这么多乐器,所以表现力非常丰富。交响乐团根据作品风格分为不同的编曲。如单管、双管、三管、四管等。交响乐自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元素加入其中。气势磅礴、感情细腻、表现力无穷的交响曲,至今仍拥有一大批坚定的拥趸。经典交响曲的结构如下: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第二乐章:复杂的三部曲或变奏曲,柔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快板第四乐章: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演奏快板交响曲的乐团是交响乐团,每个国家甚至每个城市都以拥有一支高超的交响乐团为荣。音乐是用眼睛看的,是用耳朵听的。交响乐尤其如此。几百年的音乐让人感觉风起云涌,在当今乐坛依然能大放异彩,是因为交响乐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和作者注入其中的精神思想。甚至可以说,交响乐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在听交响乐的时候,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内心,甚至可以走进作者的时代,感受那里的文化。交响乐是如此神奇的音乐。说到交响乐,很多听众都有这样的要求:交响乐很难懂,最好能跟我们家说清楚。这里的表演是什么?演出在哪里?音乐更多的是靠我们的想象力,并不是清晰具体的,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音乐素养能力。比如罗西尼的歌剧《威廉·图尔》最后一段写的是战胜敌人,他的构建类似马蹄铁“哒哒哒,哒哒哒”的节奏。我们肯定会有联想:哦,这可能是军队,但是骑兵在跑。音乐本身根本看不到马,也看不到奔跑。它只是从节奏中产生了联想,而这种联想有一个特定的条件,就是必须跑。如果马不跑,不站在那里,音乐是体会不到的。怎么知道是马还是牛?还是别的?由此可见,音乐的描述性和叙事性是有限的,它只限于那些具有声学的、节奏性的、动态的,即动人的客观事物。因为音乐是声音和听觉的艺术,它存在于声音的运动中。如果不涉及声音和动作,音乐就更难“描述”这两个特征。所以音乐的特长不是描写,也不是叙事,而是抒情。例如,当我们兴奋和紧张时,我们的心跳会加快。音乐表达这种情绪时,可以采用紧张的、相对较快的节奏;如果心情平静了,自然会放松下来,慢下来,所以音乐的节奏和速度也会慢下来。音乐还有一个特点。比如在表达悲伤、焦虑、痛苦、愤怒、愤怒的情绪时,它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多层次地表现出来。在第一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中,我写了一段话,用传统歌剧的哀号来描述痛苦。如果你熟悉中国传统戏曲的号哭,听起来会有联想。音乐是通过作曲家的主观感受写出来的,所以它的主观性很强。听的同志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音乐创作不同于其他艺术。文学写了一部小说,创作已经完成。写一部剧的剧本是不够的。它需要被执行。这是第二次创作。音乐呢?除了这个二次创作,还有第三次创作,就是观众如何欣赏和理解这个作品,也就是说观众也要参与到这个创作中来,这样一个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才算完整。也有听众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是如何描述外部世界的?比如如何写海?这里有两个典型的例子,看看作曲家是如何描绘大海的。一个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一千零一夜》,第一章描写了大海。这场运动的介绍有两个主题。一个代表苏丹国王沙赫里亚尔,这是一个非常粗鲁的形象。另一个是“沙赫拉达”公主的形象。奇妙的是,这两个主题后来成了海的形象。人怎样才能变成海?如果我们听这段音乐,我们会发现,正是音乐旋律的起伏让我们想起了海浪的起伏。这说明交响音乐创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用同一种音乐素材,通过节奏、和声、配器的变化来改变音乐形象。《一千零一夜组曲》讲的是谢拉查德给苏丹讲故事,所以用这两个人物的主题来写大海。这不是真实的海,而是他们心目中的海,故事里的海。在这里,人物的主题变成了大海。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是的。比如苏丹很残忍,这可以和海上的汹涌可怕有关。至于“Shehrachard”主题,这是一个美丽的主题。我想作曲家写的时候,大概想到了稍微改成海浪的主题。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作曲家的功力,他能用一两个集中的主题素材创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再比如法国印象主义代表德彪西写的一首《海》。他的写作又不同了。这部作品叫做交响小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的标题是《从黎明到正午的大海》,讲的是平静的大海和慢慢从薄雾中浮现的大海。第二乐章是《海浪的嬉戏》,讲的是淘气的大海。海浪追逐嬉戏。第三章“海与风的对话”,是咆哮的大海。这个海和刚才介绍的很不一样:首先内容不一样,作曲家的个性也不一样。德彪西是印象派作曲家,他的创作特点集中在捕捉光与色、场景的千变万化变化。所以他的旋律是断断续续的,几声几音,变化多端。它在描述大海千变万化的颜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德彪西都是交响乐色彩配器的大师,但各有千秋,所以他们写出来的音乐也大相径庭。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点:第一是即使是描述性的音乐,也不是纯粹客观地描述外部世界,而是这些描述音乐化了,个性化了,情绪化了,而不是事物本身。所以,一千个人写海,就写了一千件事。二、音乐的形象来源于联想,联想是对事物的运动形式及其通过音乐发出的声音的一种模仿。第三,一部作品描述什么有时要看标题,否则无法准确判断它写的是什么。例如,柴科夫斯基的交响诗《弗朗西斯·卡达里米尼》中有一段描述了地狱里的旋风。如果你不说是旋风,你可能会认为是大海,因为它们有相似的运动。因此,音乐形象的确定取决于文本标题。同时也说明对音乐的描述只能是近似的,而不是现实的。标题音乐可以帮助你理解作品的形象,那么如何理解绝对音乐呢?这需要从人的精神状态和感受来理解。比如贝多芬的《命运第五交响曲》就被赋予了命运的标题。音乐中的“命运”主题被一些人解读为一种负面形象,一种残酷而阴郁的命运的形象。但也有人把它看成是贝多芬对封建势力的挑战,是一个咆哮的贝多芬,是一个飞蛾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是一个正面的形象。这不正相反吗?总之,这个主题体现了作者自己的感情和他对命运的态度。第四乐章是关于贝多芬的理想胜利。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还写下了非常天才的一笔,那就是在胜利的高潮处,命运突然降临的主题再次出现。有人说这是对过去奋斗的回顾,也有人说这是注定要东山再起的尝试。但我倾向于另一种解释,那就是我们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仍然不能失去警惕,那些躲在阴暗角落里的反动东西可能还会再来。这样的解释更符合贝多芬的现实,更符合他的逻辑,更符合他作品的哲学。至于怎么理解,也可以自己做解释。交响乐给人的灵感很多,可以给你很大的想象空间,尤其是无题交响曲,因为它没有标题约束,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就算听一百遍,也会有新的发现。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这就是无题交响曲的优点之一。最后得出两个结论:第一,音乐的特长主要是抒情性而不是描绘性。所以我们在欣赏它的时候,主要是看它的情绪是如何感染我们的,并不一定去考察它写的是什么。音乐解读只是作为参考,主要是发挥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第二,欣赏交响乐,首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流行音乐来去匆匆,但诞生于数百年前的宏大交响乐依然充满活力。这正好契合了那句老话:“经典永恒”。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停下来享受生活的美好。现在我们的耳朵里充斥着不知所云的流行音乐或者可笑的摇滚。音乐就只有这些吗?当然不是。交响乐是真正的音乐。以博大、思想性、哲理性著称。交响乐就是西装革履地坐在音乐厅里,认真地欣赏。只有这样才会有那种分裂,才会听起来有感觉。欣赏交响乐不仅仅是欣赏音乐,实际上是有那种氛围的。当你在演唱会上表现得像个绅士,像别人一样受教育,你会深深喜欢上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附庸风雅。首先,前期的准备活动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你不做准备,你很可能会什么都听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当然,你一定要搞清楚作者的生平,有哪些作品,他身上发生过哪些传奇故事。作曲家各个时期的风格。这首曲子的背景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用了什么乐器。它们是什么意思?这些往往会影响听歌的巨大效果。比如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就是为了纪念俄国大败法军而写的。作者想表达俄军的英勇战斗,胜利后的喜悦,辉煌的成就等。柴可夫斯基的风格不同于同时期大多数俄罗斯作曲家的风格。他的风格更接近西方。在这首曲子里,你可以找到很多西方经典音乐的影子。比如法国的马赛曲。现在很多人听不懂交响乐。不仅仅是中国人,外国人也不是生来就会欣赏交响乐的。但是交响乐对我们来说更难理解。因为东西方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所以需要储备一些西方的人文知识。你可能听过很多流行歌曲,但你现在能记住多少?恐怕不多。流行音乐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它的通俗和简单。一首音乐只是几个词和几个键。而交响乐,旋律千变万化,阵容庞大华丽。交响乐百听不厌!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作曲家,那就从他的音乐开始吧。一个作曲家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是很不一样的。作曲家总是在成长。晚年的贝多芬因为觉得自己年轻的作品不堪忍受,就想毁掉自己早期的作品。一首音乐要反复听。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你第一次听的时候,可能只记得命运的敲门声。反复听,就会发现规律。你会发现开头和结尾相互呼应,中间是发展部,两个旋律相互交替,继续发展到第三部。这就是那句老话,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