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的审美感受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本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 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由作曲者亲自命名为《田园交响曲》,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分章介绍:

作品***分五个乐章,其中第三、四、五乐章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表达了"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F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

第二乐章,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降B大调,12/8拍子,奏鸣曲式。 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

第三乐章,快板,"乡村欢乐的集会",F大调,3/4拍子,诙谐曲。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

第四乐章,快板,"暴风雨",f小调,4/4拍子。在这一乐章中,雷雨由远而近,狂风骤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整个大自然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接着,暴风雨很快停息,直接进入下一乐章。

第五乐章,小快板,"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F大调,6/8拍子,回旋的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

2、图书:

· 图书简介

本书收录的《人间食粮》,被誉为“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是纪德宣泄青春激情、追求快乐的宣言书。《人间食粮》充斥着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冲动,记录了本能追求快乐时那种冲动的原生状态;而这种原生状态的冲动,给人以原生的质感,具有粗糙、天真、鲜活、自然的特性。著名作家莫洛亚说,纪德成为“那个时代青少年最喜爱的作家”,“那么多青少年都狂热地崇拜《人间食粮》,这种崇拜远远超过文学趣味”。 《背德者》和《田园交响曲》是三部曲中的两部,描述感情的风暴。《背德者》主人公米歇尔因奉父命结婚,虽然不爱妻子,但对她还是很温存。夫妇去北非旅行,米歇尔身上的欲望一旦爆发,就不可抑制,往往不及分辨,也不愿分辨其好坏,先满足了再说,有些行为,如爱恋男童,明显违背伦理道德。妻子玛丝琳已经知情,疾病又添心病,很快抑郁而终,在异乡香消玉殒。《田园交响曲》篇幅虽短,但是感情纠葛更为复杂,盲女治好了眼睛才看清,她和牧师的感情是一种犯罪,给一家人带来不幸,也就只有一死,于是假借采花失足落水。《浪子归来》篇幅更短,但寓意更深,几场对话充满禅机。浪子回到父母身边,并非痛悔自己的所做所为,而他帮助小弟离家出走,则别有深意。青年加缪看了纪德的《浪子归来》,觉得尽善尽美,立即动手改编成剧本,由他执导的劳工剧团搬上舞台演出。

· 作者简介

安德烈·纪德(Andre Gide,1869—1951),法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小说《人间食粮》、《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乐》、《伪币制造者》,游记《刚果之行》、《乍得归来》、《访苏联归来》,自传《如果种子不死》等。

· 本书目录

纪德——令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迷惑的作家(代序)

背德者

田园交响曲

人间食粮

新食粮

浪子归来

附录1: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附录2:受奖演说

附录3:纪德生平及创作年表

/view/271459.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