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底至1863年初,尊王攘夷派频频活动于京都发生了什么?

1862年底至1863年初,尊王攘夷派频频活动于京都,策动天皇下诏,令幕,府定期宣布“攘夷”,废除与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关闭港口,驱逐外国人出日本。1863年1月31日,高杉晋作等人二度火烧英国公使馆。6月6日,幕府被迫答应天皇,定于6月25日开始实行“攘夷”,并将此意布告全国。6月24日,幕府通告各国公使将关闭港口。尊王攘夷运动发展到鼎盛时期。1863年6月25日傍晚,长州藩炮台突然炮击通过下关海峡的美国商船,7月8日、11日,又连续炮击了法国和荷兰的军舰。7月16日、20日,美、法两国舰队先后攻打下关,进行报复。此时,长州藩主起用高杉晋作防守下关。高杉晋作打破身份限制,组织了一支由农民、市民和下级武士组成的新式军队“奇兵队”。8月,萨摩藩同英国军舰开战,萨英战争爆发。受全国攘夷高潮鼓舞,久留米藩的真木和泉游说京都朝廷,期望天皇9月去伊势神宫祭祀时,实行御驾亲征攘夷,建立举国一致的天皇政权以取代幕府。但是幕府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利用天皇、诸侯害怕尊王攘夷运动会打破封建秩序的心理,操纵公武合体派于1863年9月30日(文久3年8月18日)在京都发动政变,依靠会津、萨摩两藩的兵力,将以长州志士为主力的尊王攘夷派驱逐出京都,撤职迫害三条实美等“倒幕七卿”,史称“八月十八日政变”。在“八?一八政变”前后,土佐藩志士吉村寅太郎等人组织“天诛组”,聚集153上千名志士,在大和举兵讨幕攘夷,数千农民参加了起义,福冈藩士平野国臣等拥戴流亡的七名公卿之一泽宣嘉,在周围地主的支持下动员农兵2,000人,于11月22日在生野起义,但起义均告失败。